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谢清高,广东人,18岁便出洋谋生,随外商海船遍历南洋群岛和世界多国,历时14年。后因双目失明被解雇,流落于澳门,靠口头翻译以维持生计。1820年谢清高在澳门把自己航海所去过的国家和地区及所见所闻口述培扬炳南,由杨炳南笔录为《海录》。下为该书对美国的一段记载。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前夕部分中国人对海外的印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
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他(孔子)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

孔子学院标志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2012年12月16日第七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刘延东在开幕式中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重要精神,中国政府将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稳步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矮化”孔子为“丧家之犬”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康有为、伏尔泰对孔子的评价及其政治意图。
(3)进入现代社会,孔子价值观得到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27更新 | 5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福建龙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查历史卷
3 . 近年来,关于谁是活字印刷术的起源国,中韩两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国学者敢于宣称“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有两手“证据”:
证据一: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发现于韩国清州,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认定它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
证据二:是韩国学者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对毕昇的泥活字进行了还原,发现了“问题”,例如“易碎”、“不牢固”等等。韩国学者提出,事实上毕昇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可见毕昇仅仅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是一个设想,并没有付诸实施。
材料二:1965年,浙江温州市郊白象塔内出土佛经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材料三:依照《梦溪笔谈》中的记述,后人完全可以再造毕昇当年发明的活字,清朝就有苏州李瑶、安徽泾县翟金生用毕昇遗法制泥活字证明可行。
在当代,北京印刷学院课题组在2002年完成了这一工作,对韩国学者“易碎”、“常使活字掉下来”等质疑作了明确的否定。
材料四:韩国学者徐有榘(jǔ)(1764—1845)在《怡云志》卷七的《活版缘起》中说:“沈括《梦溪笔谈》记胶泥刻字法,斯乃活版之权舆(起源)也……或用铜造一一我东(朝鲜自称)尤尚之。”
一一以上均摘自《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1年第9期
问题:
(1)以印刷术为代表的四大发明一直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象征,简要概述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证伪“韩国是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说?
(3)你如何看待中韩关于“活字印刷术起源国”之争的?
要求: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
2.联系材料,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文学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写照”。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材料二:在14~16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宗教音乐占重要地位,世俗音乐则逐渐流行。当时,音乐家常常用音乐手法描绘生活中的情景,多声部的歌谣逐渐成长,旋律越来越富于个性。意大利的“牧歌”是其中的代表,歌词常选用但丁和彼特拉克等人的诗作,描绘少年与牧女的爱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时,在市民的家庭中和朋友的聚会中常常有音乐活动,他们将音乐当作一种高雅的消遣形式。
材料三:17世纪以来,欧洲画师以来华传教士的记载为素材,绘制了不少有关中国的图画。其内容包括宫殿、桥梁、民居、生产工具、乐器、船只等等。
(下图:18世纪意大利铜版画,“带有欧洲建筑风格的皇宫午门”)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报纸、画刊对中国情形的描绘越来越多,如详细的北京城市格局、皇家园林、城市街景;科举考试、士绅家庭生活、市集摊贩、市民观看西洋镜、北京人的“下午茶时间”、中国的节日;联军进入北京城、缴付战争赔款、天津炮台、清军形象;此外还有天津的使馆、天主教堂、教会学校、演出英国戏剧的汉口剧院等。
(下图:1879年的美国报纸,“野蛮的穷人无法理解我们文明共和国形式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4~16世纪欧洲世俗音乐的实质,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西方画师笔下的中国形象”为题,解读上述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