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5 道试题
1 . 据不完全统计,《新青年》在1919—1921年间设置的“社会调查”“人口问题”“工读互助团问题”“劳动问题”等专栏和专号上,大约发表了140多篇政论、报道和通信,如下表,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工问题关注度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是
作者篇名作者篇名
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长沙劳动状况
李少穆皖豫鄂浙冶铁工人状况高语罕芜湖劳动状况
莫如南京劳动状况李幽影北京劳动状况
高君宇山西劳动状况记者香港罢工纪略

A.工人运动蓬勃开展B.中国共产党重视工人权益
C.工人阶级队伍壮大D.劳工问题成为了社会焦点
2 . 变革与创新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穆宗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日知录》


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
2020-12-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无为仓头中心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流行。虽然儒家学者认为它们于现实毫无意义,但是城镇居民却热衷于购买。很多小说几乎没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甚至还有隐晦的色情内容,非常吸引读者。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B.文学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C.小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小说冲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地说,任何社会文化都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有“全盘性”的变化,文化传统是切不断的,它不可能像蛋糕一样“全盘”取来或换掉。但就局部而言,原样或稍加变通接受外来文化不仅是可能的,有时且是十分必要的。人们接受或拒绝某种文化归根到底取决于利益和需要。但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如能在传统中找到接合点,往往可以减少阻力。

——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战国时,魏襄王和孟子有一次对话。魏襄王问:天下怎样才能安定?孟子答:统一才能安定。魏襄王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统一天下。据此可知,孟子
A.放弃克己复礼的传统思想B.理性分析儒家思想的作用
C.奉行积极入世的治学态度D.政治思想脱离实际凭空幻想
6 .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后发现,“忠观念”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在宋代官修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15.89%,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所占的比例为22.71%,越往后世“忠观念”出现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专制主义日益强化B.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2020-12-05更新 | 626次组卷 | 50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明清时期书院统计

朝代

官办书院

民办书院

性质不明

其他性质

合计

宋代

110

509

101

0

720

元代

51

181

63

1

296

明代

972

507

216

4

1699

清代

2200

935

721

22

3878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有学者对明清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概括:
风格代表作品
明朝中叶以后浪漫主义《西游记》《牡丹亭》
明清之际感伤主义《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清代批判现实主义《红楼梦》《儒林外史》

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A.其艺术风格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B.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C.折射出对儒学正统的大胆挑战D.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来源。在治理手段上,儒家先哲共同推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那样的圣人用仁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法家推崇的“法”是“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即君王统治臣民的工具;就治理思想而言,儒家以仁、德、礼来规范权力,君权神授的观点也一定程度规范了权力,法家也要求君王要循道用天。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大一统”形成共鸣性认同,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心理需求不断地绵延存续,符合历史的潮流,但也易形成君王认为权力随心所欲地使用理所应当。王朝的更替,都是在一个权力中心的统治之下。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材料二   古希腊城邦政治文明意味着:一群自由、平等的城邦公民走向广场等公共场所,基于说服和对话的方式共同商议有关公共生活的事宜,并通过制定契约或法律来规范公民之间的生活,以此种方式共同追求至善的城邦生活,这种众人之治意味着法治。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统治(君主政体)容易导致对臣民的暴政,从而滑落为僭主统治,那将是人们的不幸。古希腊关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二分思维,到罗马基督教倡导神人二分,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的划分,这种二分思维对以后国家权力和个人权利二分起到促进作用,注重对公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从而保障个人权利。

——据宋清员《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的国家治理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西方国家治理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10 . 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曾再敦促牛顿: 这部(关于光和颜色的)论著应该马上印刷出版,刻不容缓,因为我们有理由担心,其中所包含的奇妙而惊人的思想,其荣誉也被外国人占有。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强调
A.宣告了近代科学的诞生B.推动英国民族国家形成
C.推动了科学研究制度化D.促进了科学事业的进步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