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欧洲

中国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7世纪,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8世纪,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徐继畬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评专制制度不如立宪制度通达民情;

19世纪70年代,个别改良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派如崔国因等提出立宪问题,个别改良派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9世纪90年代,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宣传人的尊严、个性解放。

——摘编自熊月之著《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阐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25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故就宋代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宋朝在疆域占领和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军事实力相对比较弱,所以只能依赖文化和教化的力量,……通过弘扬儒家道统弥补疆域缺失带来的心理阴影。宋代以后儒学有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了基层社会,成为普通民众遵循的信条。

——摘编自杨念群《“大一统”的命运:从“康乾盛世”到“晚清变革”》

材料三   宋朝时期,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凸显。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的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建立义仓等济贫仓储,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上述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政府也鼓励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赈济贫民。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钱穆所说“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从官员选拔的角度阐释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宋代“弘扬儒家道统”的主要理论成果,并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理念真正从上层下渗到基层社会”的方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政府施行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宋朝开始社会救济的新变化。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根本任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妨也;王者修伤,…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孔子认为只有在具有“仁、礼、孝”等品质的人的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宋朝新儒学代表人物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材料中三位儒学家的思想,以“儒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280字左右。)
2019-03-02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淮安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4 . 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霍尔丹与罗素之争,中国则出现了“科玄论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3年2月4日,英国生物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袁了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并造福人类。随后,哲学家罗素予以批评性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指出“科学并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自我控制,更多的爱心,或在决定行动之前克制自己激情的更大力量”,“科学可能导致我们文明毁灭”。罗素表现出来的对科学的质疑,不仅呼应了20世纪初科学发生的质的飞跃,也可以说是20世纪初滥觞于西方知识分子中间的一种流行思潮,它与不久前发生的那场人类浩劫有关,也是对启蒙时代以来有关“科学导致进步”这一观念的深刻反思。

——摘编自刘钝《“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材料二1923年2月14日,北大教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演讲,强调宗教、道德、文化艺术等精神文化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价值,呼吁人们应该恢复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以此批判因科学进步带来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殖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后果。玄学派对唯科学主义的批判引起了科学派的强烈不满。4月23日,地质学家丁文江针锋相对,指出科学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支配人主观。以怎样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的“科玄论战”由此开启。后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瞿秋白指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受因果律支配的。人的意志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经海规律决定人生观的形成与变化。这场论战实质上是中国思想界对于“西学东渐”的再思考,也是对五四时期传播的科学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谨《从“科玄论战”看“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源及其融合路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东西方两场论战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玄论战”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华文化近代化在奋斗与挫折、希望与失望中缓缓延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它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是表面的,特别是和西方文化在十九世纪日本的迅速发展及其改造影响相比就更加明显。它在中国却于数十年中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数量有限的办理所谓“洋务”的官员之中。在1860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就思想的交流而言,收效甚少;但事实上,这种渗透引起了社会文化的冲突,扩大了中国和西方之间心理上的隔阂。中国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他们自己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其一是政治局势的逼迫,其二是民族文化心理壁垒的松动,其三是强有力的宣传鼓动队伍的组成。两种异质文化不可避免的冲突,从洋务运动时的体用之辨,到维新变法时的新学、旧学之争,再到五四时期的孔家店与德、赛二先生的对抗,科学与玄学的辩论,几十年间从未间断。围绕着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如何评价封建文化与资产阶级文化、如何看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学者各抒己见。他们代表了不同阶级、阶层、党派、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文化命运的共同关注,提出的种种主张、方案,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反省已经深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摘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在1840年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以内西学的输入是缓慢的”,概括其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文化思想启蒙由潜流到洪涛,需要三方面的转化条件”,试以中国19世纪末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中国文化近代化的状况,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文化反省的认识。

6 .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动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时,他说:“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3)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2016-11-27更新 | 6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7 . 材料一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一一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学”(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知识界关注“西学”的重点有何变化?如何理解“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2016-11-18更新 | 4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8 .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

……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综上所述,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和个人性格变化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子监是唐代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有学习儒家经典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和学习专门技术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的律学、书学、算学。唐代制订了严格的措施管理国子监学员,如规定生徒在学三年,不回家探望父母,学校必须以道德训喻,勉之归觐等。国子监学员所学内容主要有《礼记》《诗经》《周礼》《仪礼》《易经》《尚书》《孝经》《论语》等,与进士、明经科的考试要求基本一致。学校每岁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则往往要被学校解退除名。唐代前期,进士及第而享文名者,大多由监生徒出身,主考官在取舍中,也有意偏重生徒。

——摘编自《国子监的源起和发展》等

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专业备注
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
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农学、林学等
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备注:京师大学堂创立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设十三学门,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材料三: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提出了“及时培养供应各种建设事业(首先是工业)所必需的高、中级干部和技术人才”的任务,为此决定增加高等学校95所,其中高等工学院50所,师范学院25所。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以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区为重点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这次调整的特点是: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全宗》华东师范大学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国子监和晚清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的背景。综上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17-07-20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10 . 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进行了尝试,中国资产阶级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
(3)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自己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
2016-11-18更新 | 5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度福建省师大附中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