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下列与此主张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如下观点:“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即英国而论,蕞尔三岛,地不足当中数省之大,民不足当中国数省之繁,而土宇日辟,威行四海,卓然为欧西首国者,岂有他哉?议院兴而民志合,民气强耳。”这些观点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
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
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4 .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
A.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展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5 .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其中“社会革命”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与同时代大多数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陈独秀刚开始倾心于康梁的变法维新主张。但在赴日留学接触了大量新思潮后,面对国内封建复古思想泛滥、袁世凯称帝的社会现实,他决定办一个“思想革命”的刊物,“革中国人思想的命”,于是《青年杂志》诞生了。据此可知,陈独秀
A.以维新思想为革命思想B.在思想上推动革命发展
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D.积极倡导民主科学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忧虑“中国变局”的士大夫不少于37位,而反对西学并诉诸文字的士大夫是这个数字的50—100倍。这种现象反映了
A.天朝上国观念已被摒弃B.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兴办洋务成为社会共识D.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开章明义,认为画家作画应“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强调山之大小尊卑之别。这反映了当时山水画创作
A.折射经济繁荣景象B.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C.呈现世俗化的倾向D.追求风格上的写实
2020-11-05更新 | 387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苏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初思想家唐甄称:“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反映出他主张
A.加强户籍管理B.国富寓于民富
C.保护小农经济D.减免民众赋税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