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A.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B.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D.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这说明伽利略(     
A.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B.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
C.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D.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23-02-04更新 | 326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江苏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3 . 《比利时信条》(1561)是一份加尔文派的信条,他宣称,自然界是“我们眼前的一本佳作,在其中一切受造之物,无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对于受造界的详细辨别使人们可以理解创造者的智慧。这有助于(     
A.发现上帝,推崇宗教自由B.认识上帝,发现科学奥秘
C.因信称义,摧毁教会独裁D.返璞归真,回归原始基督
4 .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2022-11-27更新 | 1861次组卷 | 13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陈独秀在1915年9月发表的《答王庸工》 一文中对《新青年》杂志作了“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的定位,1919年1月发表的《除三害》 一文却强调“一般国民要有参预政治的觉悟……要有相当的示威运动”。这一变化源于(     
A.中华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B.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
C.工农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D.中国社会性质的深刻变化
2022-11-16更新 | 43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觉醒后的人类,过分夸大了自身的力量,由于信仰的断裂而导致道德的解体。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异性,使自由意志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嫉妒、刚愎自用。”该学者评价的是(     
A.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B.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局限
C.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D.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矫饰
8 . 有学者指出,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并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既继承又大大超越,比列宁走得更远。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回归到列宁的逻辑起点”指改革开放后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B.“沿着相似的路径进发”指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内容继承和超越了列宁主义
D.邓小平阐明了有关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9 . 赋在汉代有不同的体制形式,表现为骚体赋(西汉初)、汉大赋(汉武帝后)和抒情小赋(东汉中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初骚体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B.汉大赋语言朴实反映社会真实
C.小赋体现了政治和思想的统一D.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
10 . 欧洲历史上某次运动始于17世纪末的英国,结束于法国大革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将这一时期评价为“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该运动(     
A.得到多国政府立法支持B.有空前的公共性
C.使理性化思维开始形成D.缺乏经济学成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