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7世纪的思想家洛克认为:立法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形态的确立来自立法权的规定,其他国家机关应视为立法机关的授权机关,在必要的情况下,立法机关可以收回其授权或者对其他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这一主张(     
A.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B.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
C.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D.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2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3 .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形成了罕见的艺术与科技活动相联系的境况。艺术家为了求真写实,以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自然界的空间关系、光影特征以及再现的秘密。这反映出(     
A.艺术革新与科技进步的关系B.理性主义影响了艺术风格
C.艺术创作摆脱了宗教束缚D.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
4 . 1921年4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月刊发表《告中国的农民》一文,用阶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论述中国农民的问题。随后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员沈玄庐回到家乡指导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并制定农协宣言和章程。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者关注中国的国情B.中国革命新道路逐渐成形
C.农民运动成为中共的中心工作D.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宗教改革之前,教会内部存在贬抑财富的倾向,视贫穷为荣耀,认为职业与工作是赎罪的过程。宗教改革后,新教认为,勤勉工作被赋予美德的内涵,是“上帝选民”身份的佐证。这一转变(     
A.适应了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B.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教化作用
C.扩大了西方基层选举的范围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2023-11-18更新 | 582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宏图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认为,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以虔诚的信仰来对抗堕落的教会,以圣洁的神性来驾驭败坏的人欲,重振早期基督徒的纯真信仰和淳朴道德”。该运动(     
A.追求信仰自由B.复兴古典文化
C.高举理性大旗D.彰显民族意识
2023-11-15更新 | 27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直接与“籍田令”的职责相关;“均输”章直接与“均输令”的职责相关;“少广”章和“商功”章的部分内容直接服务于“符节令”和“钟官令(掌铸钱)”等官职。这(     
A.有效保障了官员政务的娴熟B.体现出官员需具备专业素养
C.反映了科技与农业联系密切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2023-11-10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联考(周口市项城市五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1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卢梭认为只有直接民主方可体现民意,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并得到众多欧洲君主认同,孟德斯鸠强调分权制衡。据此可知,三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A.符合欧洲君主政治改革的要求B.反映出不同的阶级属性
C.是对天赋人权实践的不同认知D.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11-02更新 | 547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第二次摸底考)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不仅要接受教育训练,还要了解过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学习先辈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国牺牲的精神,理解“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思想理念。这(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B.说明儒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表明士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D.反映出士阶层推动社会变革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