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唐张旭的《肚痛帖》(图1)、怀素的《自叙帖》(图2),大量连笔跌宕有势,线条抽象变幻莫测,无序字体中的有序章法,都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能从线条上看到书法家的灵感在运笔间闪耀。这反映出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而简B.书法艺术脱离底层民众
C.书法受到佛教深刻影响D.草书创作严格遵循法度
2022-01-02更新 | 335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时指出,面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中国自身的黑暗落后,中国既有对民族和国家的保护要求,即救亡;也有对民主、自由、平等意识培养的要求,即启蒙。并就救亡与启蒙二者关系作出了如下基本判断:一、启蒙与救亡二者相互促进;二、救亡压倒了启蒙。

——摘编自李泽厚《近代中国思想史论》


请运用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基本论断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可以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也可以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21-12-30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强调内容实施方式特点目的
儒家礼义伦理道德教化以理服人王道
法家法治制度法律刑罚以力服人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材料二 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并各列举一个代表人物?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
(3)依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2021-12-22更新 | 2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孔子诞生两千五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敏感的心弦不时地被它触动、撩拔而激荡…唯一不变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或爱或憎、或敬或恨、或褒或贬的“孔子情结事实上“孔子”之名所指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真实的孔子;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三是指纯粹符号化的孔子。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

古代
(汉至清)
圣人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康熙亲笔题词“万世师表”
孔子的个人声望逐步走向巅峰,被尊为“古今第一圣人”。
近代
(新文化运动前后)
落魄
孔子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五四新文
化运动反对“尊孔复古”,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现代
21世纪以来)
雕像
孔子
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国学大受热捧;2004年以来孔子学院遍及全球。

解读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12-16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日:彼皆以中土人谭(通“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叙》

注:《海国图志》于1842年成书50卷;1847~1848年,增补为60卷;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海国图志》在世界认知方面的新视角,并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新视角出现的原因。
2021-12-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魏碑书体上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笔法古拙劲正,意态万千,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据此可知,魏碑
A.受到佛道兴盛的影响B.开启了刻石纪事传统
C.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D.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理想是“君无为,法无不为”。他主张“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这一思想
A.描绘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建立在人性本善的理论前提之上D.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诉求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伏尔泰十分推崇中国文化,在他看来孔子的著作中充溢着最纯洁的道德,没有假充内行式的蒙骗味道。从道德角度来看,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伏尔泰的这一主
A.表明中外交流深入思想领域B.肯定了中国文化领先于西方
C.说明启蒙思想以儒家为来源D.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需要
2021-12-07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为1928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侧面反映出(     
A.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B.日本侵华对中发展的破坏
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不断调坚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