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之前,“刘向传列女,取行事可为鉴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独贵节烈也”。宋之后所旌表者,则大多为节妇烈女们守节殉夫的惨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男尊女卑观念开始形成
C.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战乱与社会动荡的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019-01-30更新 | 5850次组卷 | 84卷引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国家的统一
B.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2018-12-01更新 | 271次组卷 | 22卷引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对中国国民党来讲,南京是一个具有历史连接、感情连接的地方……”下列有关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912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在南京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在南京国民党一大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④南京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所在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2018-01-11更新 | 464次组卷 | 19卷引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7 . 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A.“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建立本民族教会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齐民要术》自序,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2017-08-04更新 | 3211次组卷 | 89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昌吉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