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文艺复兴是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时代,但也是世界探险家和航海家的时代”。对材料中两个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都是人文主义在起作用B.首发的地点大致相同
C.所产生的作用完全一致D.发生的时间完全一致
2019-12-2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2020-08-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图为《1949—2002年我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统计图》。结合所学,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学校学生总人数保持逐年持续递增
B.《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推动了四五十年代教育的起步
C.高考制度的废止及其恢复在教育领域里没有产生影响
D.“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2019-05-24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充分利用史料进行实证的基础上,做好历史解释,是选考历史的同学必须具备的历史素养。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300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崇拜的人物学生合计
孔子157人218人
孟子61人
孙文17人48人
颜渊11人
岳飞7人
王守仁6人
华盛顿4人
康有为、梁启超共3人
其他中国古代、近代中外人物共34人共11人
无崇拜者共23人共23人

——改编自上海《时报·考师范之笑话》1913.7.1


(1)概述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你心目的中国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住?”统计的结果如下: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孙中山473陈独秀173蔡元培153胡适45
段祺瑞45梁启超29吴佩孚27李大钊25
冯玉祥7袁世凯5孔子1庄周1
汉武帝1诸葛亮1曾国藩1黎元洪1
姓名姓名姓名姓名
列宁227威尔逊51泰戈尔17爱因斯坦16
托洛斯基12华盛顿11林肯9甘地9
俾斯麦9托尔斯泰7马克思6马丁·路德1

——改编自朱务善《北京大学日刊·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1924.3.5

注解:威尔逊,1913—1921年任美国总统。托洛茨基,苏联领导人。


(2)简要说明、解读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
(3)有人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用两者的不同来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020-04-0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上·北京西城·期末
名校
5 . 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批判中国专制,以此力证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伏尔泰则把中国称为开明君主式的理想国度,以此描绘法国宗教宽容君主开明的改革蓝图。这表明启蒙思想家
A.通过解读中国推动社会启蒙B.准确塑造了彼时中国的形象
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发展D.认为中国落后世界发展潮流
2020-02-22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验历史试题
6 .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有人否定中国对指南针的发明权,主张它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但是,9世纪的中国文献中已记载:“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针之指南北,顾母而恋其子也”;北宋的文献中提到:朝廷规定“舟师(领航员)……阴晦观指南针”。1985年发现的宋墓中出土一瓷俑,其手里拿的就是罗盘。

       

        图A                      图B

(图A为拍摄的瓷俑,图B为对瓷俑的临摹图)

阿拉伯文献中关于磁石的记载最早出现于11世纪,有关指南针的记载出现于13世纪前半叶。在阿拉伯人的记载中,阿拉伯船长使用的海上导航仪器,与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的指南鱼是一样的,且阿拉伯人在船上放置指南针的位置也与宋朝船上的位置一致。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1)以上材料中,关于指南针的发明权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进化论”在近代中国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简要介绍了达尔文学说,进化论自此传入中国。1898年,他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举国震动。该书译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但其译述不是纯粹直译,而是有评论、有发挥。他简略了原著中有关生物进化方面的论述,把达尔文理论转入社会政治领域,阐述了“优胜劣败、弱肉强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等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均深受影响。庚子、辛丑之后,“优胜劣败”之理“给了无数人以绝大的刺激。”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发行了30多种版本。革命党人也利用生存竞争理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邹容在《革命军》中就明言:“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1920年代,达尔文原著的翻译出版和介绍其学说的著作大量出现,才使中国人对达尔文学说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2)结合所学,以“中国人对进化论的认识”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有一对联概括孙中山先生一生功业,“行二百年独创名言,视孔仲尼、马克思、卢梭皆如无物;后廿四史别开生面,合朱元璋、华盛顿、列宁而为一人。”下面对这一联解读错误的是
A.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堪比列宁
B.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堪比朱元璋
C.创立共和政体,功成身退,堪比华盛顿
D.摆脱外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堪比华盛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司马光撰写的《居家杂仪》中有“凡为子为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对材料主旨解读正确的是
A.限制父母分配权利
B.缓解家庭内部矛盾
C.剥夺子女经济权益
D.强化纲常伦理观念
2019-02-02更新 | 498次组卷 | 21卷引用:北京市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仿真测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9 . 中华医学源远流长

材料一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盖中土风俗,平日视医学为末技,待医士如贱工。

——(英)合信《医学五种》(1858年)

(1)阅读材料,概括阻碍传统中医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清朝末期,西医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设立1门中国医学和16门西医学科,但将前者列为首位。一些顽固中医“既不愧不学无术,以人命为草菅,反而造谣诽谤,大有不与西医两立之势”。

民国初年,蔡元培、鲁迅等把中医学当作文化糟粕加以反对。1919年,民间成立“中医改进研究会”,系统整理中医学说,吸收西医科学改进中医。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中医学校讲授与实验既不以科学为基础,故不在学制系统之内。”

建国后,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实现中医科学化。”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指出“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实现卫生工作全面大跃进”。60年代后期,中医被称为“复古倒退”,大批中医教学、研究机构被取消。1980年,《人民日报》社论肯定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都要大力发展”。1982年,“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

(2)阅读上述材料,以“挑战与发展”为主题,对中医的变迁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0 . 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材料一从《法经》到《大清律》,中国封建法典具有明晰的因革关系,长期以来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同样的行为不一定同罪,同样的罪名不一定同样处刑,行为人的等级身份和血缘关系成为定罪量刑的必要前提。皇帝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中央设司法机构,辅佐皇帝的重臣可以过问司法,但是司法长官不能过问行政。地方的行政官吏兼任司法审判。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权宣言》节选《拿破仑法典》节选

(2)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两部法律文件内容的异同。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以今日之中国视泰西,中国固为野蛮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西方各国重视法治,能做到以法治国,所以西方各国日益强盛。而晚清统治,长期以来以守旧为荣,以变法为戒。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形成国势日衰的局面。立宪法为一切法度的根源……国会是确立法治国家的基础……行司法独立为立宪政治之根本。”

孙中山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宪法是立国的基础,国家强弱之点尽在宪法。有了良好的宪法,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政治上的宪法,就是支配人事的机器……我们现在来讲民治,就是要把机器给予人民。”

李大钊认为:“现在的法律是阶级的法律,在法律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它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它就跟着变动。照法律而言,必须将旧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废止之,扫除之,如私有权。另规定一种新的经济生活与秩序,将资本财产法、私有法改为公有法之一种制度。”

——贾孔会《中国近代法律思想与法制革新》

(3)结合所学,从社会发展与法律思想变迁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