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立柱上刻有铭文“理性状态”,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确立了独立地位,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而“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梁启超说,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今孔子作春秋乃万世公法。”康有为称:“《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团体——公法学会,“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中医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医针灸疗法的传播示意图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近代第一家西医医院眼科医局在广州创办。鸦片战争后,西医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逐渐受到欢迎。西医的发展,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梁启超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民间大部分民众仍然就诊于中医,但在一些城市中,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宣传西医的报刊杂志纷纷出现。1903年,清末制订的“癸卯学制”中,将医科大学作为新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医学仍列29门医学科目之首,但是其他28门科目皆属西医范畴。

1916年,一批留学归来的学者开始批判中医,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全面否定中医学理论之势兴起。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了取消中医的决议案。中医界发起抗争,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废止中医的决议案最终并没有真正实行。从此,中医人士纷纷创办中医学会、开办中医学校、中医院、创办期刊宣传中医理论。中医界积极探索中医发展出路,提出了“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等方案。但是中医学发展仍然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使得中医的治疗水平取得很大进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中医针灸疗法传播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中医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示意图与地图书院是自唐代兴起的一种民间教育文化机构,集研究、教育、传播等功能于一体。著名的书院有朱熹曾讲学的白鹿洞书院,“二程”曾讲学的嵩阳书院等。



注:图中为书院所在位置


(1)阅读图文材料一,概述唐、宋、清三朝书院分布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赫里福德《世界地图》被称为“历史”。其顶端是圣经中耶稣复活和审判的整个场景。世界被分为欧洲(地图左下方)亚洲(上方)非洲(右下方)三个部分。以东为上位,中央是耶路撒冷,耶稣受难的画面被绘在城市上方,圣城用圆形的城墙表示,很像一个巨大的神学齿轮。越往地图上方看,聚落分布得越稀疏,长相奇特的怪物和人像也开始渐渐出现。地图底部的一座岛屿矗立着两根圆柱——赫拉克勒斯之柱,标志着古代已知世界的最西端。

瓦尔德泽米勒自称《世界地图》为“宇宙学”——一种描述地与天的科学,他宣示受惠于托勒密(公元2世纪倡导地心说的希腊学者)的理论性、学术性地图和投影法,以及15世纪航海家制作的地图。地图以北为上,因为航海上采取了以北方为主要方向的罗盘方向。地图有清晰的海岸线和陆块、经纬线,顶端供奉的是托勒密和亚美利哥(首次确认美洲是新大陆的航海家)。地图右下角的图例上说“尽管许多古人热衷于测量世界的周长,但他们仍然对很多事情知之甚少;例如,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亚美利加,曾经不为西方所知,现在已经知道是世界的第四部分”。

——摘编自(英)杰里·布罗顿《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上述两幅世界地图。
2021-01-22更新 | 31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4 .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0-02-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

——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背景。

材料三   我本人就在内心深深的相信,汉字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的文字,汉字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它简洁、高效、生动,是最先进的文字语言。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摘编自王磊《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


(3)从材料三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2019-08-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四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下对董仲舒观点的评析,正确的是
①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制约了君主的肆意妄为
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主张
④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 . 18世纪,一些西欧的哲学家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以及其他传统权威,他们希望用纯粹的理性来审视人类。以下对这场思想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A.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认识B.它摧毁了欧洲的教会制度
C.它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它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2019-12-18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以水磨为主题的绘画兴盛于五代。下图《闸口盘车图》为画家卫贤于宋初绘制,描绘了河旁闸口的磨面作坊、堂屋和商船。对此画评述准确的是
A.面对战乱有感而发,寄托了作者的理想B.目的是详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应用
C.将“格物”精神用于绘画,写实而严谨D.是再现当时生产和生活场景的风俗画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同类型 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梁启超“清代文艺复兴说”的和胡适的“五四 文艺复兴说”。20世纪初,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欧洲的文艺复兴,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1958年,胡适发表的题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中,胡适这样描述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那个时候,有许多的名辞,有人叫做“文学革命”,也叫做“新文化思想运动”,也叫做“新思潮运动”。不过我个人倒希望……叫它作“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整理自董德福《“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对李贽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
D.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
2020-02-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08-2009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