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认为文艺复兴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2021-11-06更新 | 19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变革动荡的形势和新社会秩序巩固分别指的是什么时期?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在当时为什么能成为“显学”?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3)指出材料三中对待儒学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儒学地位演变的趋势。
2021-02-0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B.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2021-01-29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历史试题(B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怎么会发生?它是由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而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有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在这方面的补课。《青年杂志》创刊后,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内。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青年杂志》创刊的时间、地点和创刊人。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两个阶段的分水岭。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李大钊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整理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说明李大钊为“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所作的贡献,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战国末期,荀子曾将当时的各种学说一一驳斥,认为战国混乱的原因之一是“百家异说",要社会安定就要做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荀子的主张
A.意在突出儒家的地位B.奠定了法家的思想基础
C.顺应政治发展的潮流D.改变了社会动荡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指出:“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其中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出售宗教场所、不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特许和豁免等,但他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上述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A.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使人误解
B.强调教会的腐败和无耻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借口
C.阐明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文主义精神上的传承关系
D.表达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同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是开始把古代贵族宗庙里的知识来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视野之第一个。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18719月底,清政府对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折下达了依议准行谕旨。至此,选派幼童留美一事乃定。同年詹天佑到香港应试,考试顺利通过,被录取。詹天佑等留美幼童踏上美国的土地后,始终处于清政府派出的“驻洋肄业局”的监督和控制下。“驻洋肄业局”根据清政府的指示,严密部署与始终抓紧对留美幼童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的教育与封建礼仪的演习学习,最终将幼童们培养能掌握西方先进技术以捍卫封建圣道的新式卫士。......18787月,17岁的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学院士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

——摘自经盛洪《詹天佑评传》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中国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中国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面前步履蹒跚的状况,邓小平忧心如焚。1977年5月,他尖锐地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工作,主管科技和教育。

     —— 据百度图库、《邓小平文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结合所学指出他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在孔庙的题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驻洋肄业局”的教育目的;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詹天佑报考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学院士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的原因。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荀子曾三次在“稷下学宫”担任的职务,试以一段话评价“稷下学宫”。②指出邓小平1977年正式复出后做出关于教育的重要决策,并分析其影响。
2021-0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经济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核心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1840年,在这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之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已经实现了“两个主义”,接下来就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民生主义了。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民生主义以公平正义为思想核心,强烈反对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压迫,坚决维护工农民众权益,提出用“共享”原则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并勾勒出理想的社会主义图景。反对照搬外国模式,可以说是中国模式的先声。

——据宋德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再认识》等整理

材料三   观照现实,回溯历史。对于新中国现代化进程,西方汉学界曾经有过讨论,有观点认为,新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共产党人重新出发、自身努力的结果。中共革命使现代化有了新的取向……后来,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调整使这一进程与全球联系起来。

——据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   ,指出中西方在“这200年”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简析造成中国“景物依旧”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生主义实为社会主义”的理由。指出孙中山认为实现民主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及其重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该观点的合理之处。
2020-07-2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材料一   帝(孝文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昊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新教徒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而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语言,增进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同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语言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语言改革在性质上的不同点和作用上的相似性。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政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武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思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019-11-23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