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17-19世纪初是英法争霸的时代,同时发生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运动,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全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法部分大事年表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第二年颁布《权利法案》
1726-1728年伏尔泰被法国波旁王朝驱逐,流亡英国。伏尔泰详细考察了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深入研究了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果。
18世纪中后期英法七年战争,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789—1815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英国前后组织6次反法同盟,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不断调整自身,避免国人因为生活窘迫而产生“革命的热情”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人数增加,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

——根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整理

材料二:封锁不列颠诸岛;禁止同英国进行贸易和联系;在法国及其盟国领土上的英国人,一律被宣布为战俘,属于英国臣民的财产一律没收;由英国及其殖民地驶出或曾驶往该地的任何国家的船只,都被禁止在欧洲各港口内停泊。

——《柏林敕令》(拿破仑一世1806年11月21日签署发布)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的相互影响,简要分析英国最终赢得霸权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林敕令》带来的影响。联系史实回答,19世纪中期法国是如何调整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关系.
2020-01-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实验班)
2 . 诗词: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唐诗宋词也是研究唐宋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长安)之作》

王维(唐)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材料二:

《望江南》

仲殊(宋)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材料三:唐太宗经常作诗,上行下效,皇帝的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到下面。唐太宗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采学识……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的更加繁荣,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遂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唐宋时期中国诗文发展到达高峰。

——摘编自《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等


(1)指出材料一中唐朝政府接待“万国”使者的官方机构的名称。根据唐诗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长安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都市商业发展的状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诗词高度发展的原因。
2020-01-1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治国的方略上,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技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一一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韩非子推紫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 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放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鲁湘子 《略论儒释道三教合的内在因素》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于之水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那辟之说天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美事召美兵,悉事召恶类,英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别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 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材料三   宋儒学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救认为“学贵心悟,中旧无功” .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嫁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 ,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治国方略不被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3)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有重要意义,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同学们写两句名言名句鼓励一下自己。
4 . 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B.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
C.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
5 .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服务于“专制主义”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具体表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真题 名校
6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
2019-01-30更新 | 1860次组卷 | 43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7 .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运动中,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反省、批判占了主导地位;跨入新世纪以来,要求对孔子和儒家思想文化重新认识的呼声不断高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幼时家境贫寒,……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还经常向不同的人请教。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学习音乐。

——岳麓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依据材料指出孔子的学习途径有哪些?

材料二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没有下过明确定义。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孔子的“仁”也有推己及人的含义,就是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结合材料和孔子的生活时代,简析孔子将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行为称之为“仁”的主要原因。并据此谈谈你对“仁”的含义的理解。

材料三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教育事业之两项……著述事业一项,实当为孔子生平事业表现中较更居次之第三项。

——钱穆《孔子传》


(3)请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的三项主要贡献。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集中于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孔子学说,揭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这一斗争,是同当时的现实紧密相联的。(李大钊)指出孔子被历代“专制君主们所利用资以为护符”,成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他还指出:抨击孔子……是攻击“专制制度之灵魂”。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4)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揭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场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神化”或“妖魔化”的主要原因。
8 . 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四线,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陈翠芳《中国儒学总论》

材料二   借书籍的编纂,剪除各种异端。直到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初的《古今图书集成》,也还尚能容纳各书,“直取原文,未尝擅改片语”。然而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就大不一样了,乾隆进行了直接干预……讽刺派代表作《儒林外史》不得收入。与此同时对非儒学正统的爱情作品,清统治者一律斥为“淫”,禁止刊行,如《红楼梦》就被严行禁止。故“四库全书书不全也”!

——林岷《中国文化史概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进步思想的经济因素?
(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未能开拓新路的原因。
9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意大利文艺复兴首先在佛罗伦萨孕育,这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12—14世纪,佛城(佛罗伦萨)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商业资本很快转化为产业资本。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此萌发起来。佛城的政体独具特色,其政府各组织成员是通过相当复杂的民主选举产生出来的。佛城共和国在教会学校以外,建立文法学校(启蒙小学)各个修道院举办的学习班以及多所大学,佛城的世俗学校从13世纪之后开始兴旺起来。由此可见,佛城市民对新文化的需求并非一时冲动,人们对新文化的追求迫切又持久。

——于忠伟《试论意大利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城孕育》

材料二 北京大学的一般教授们,在四十多年前,提倡一种所谓中国文艺复兴的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

——1958年胡适“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演讲


(1)据材料一,概述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发源地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指的是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这场运动中的突出贡献。说明东西方“文艺复兴”在对待古典文化态度上的不同。
2018-07-22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九校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