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荀子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此哲学思想相同的是
A.“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理在先,气在后”“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D.“天下惟器而已矣”
2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至道光末年,沉睡之中国,始知己之境地,实在至危至险,而不当复存自恃巩固之心。此事略已唤醒中国于安乐好梦之中,然究未能使之全醒。……尚须庚申圆明园之火,焦及眉毛,俄国之借伊梨,法国之吞东京,始知欧洲人四面逼近其他,势极形危险。盖自庚申一炬,中国始知他图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已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央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

——曾经泽《中国先睡后醒论》(1887年)

材料二   甲午一战“而人皆醒矣”,光绪帝也以谕旨中说:“宵旰彷徨,临朝痛哭……此中万分为难情事,及言章奏者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中国思想世界在东洋和西洋的两面夹击下,开始走上了越来越急促的不归路。不过也应当注意,在普遍向西转追随世界主义的大势背后,又隐藏了相当深的民族主义取向。……中国近代反传统主义者,恰恰是从传统和经典的资源出发的,像康有为、梁启超,像公羊学、大同论等等。……这一年,严复写了《论世变之亟》的名文,题目就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处境的紧张和焦虑,同在这一年,他又写下了《原强》,题目同样表达了这些知识分子给中国选择的出路。为了这种绝对优先的目标,中国只能接受西洋现代化的途径。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思想史角度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先睡后醒”。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维新思想为例概括并评论材料中的观点。
4 .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无独有偶,同一时期日本和朝鲜也分别出现了“和魂洋才”和“东道西器”的思想。据此可知
A.向西方学习已成为东亚历史潮流
B.东亚国家以儒学为共同价值取向
C.东西方文明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向
D.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东亚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战国时期荀子吸收法家学说,倡导“礼法并用”。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学说,提出新儒学。宋代儒学大家糅合佛、道思想,创立理学。据此可知,儒学在古代中国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的良好局面B.小农经济的长期主导
C.封建帝王的大力推崇D.儒学自身的趋时更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苏格拉底认识到当时社会已从原来的“有序”变成“无序”从原来的“治”变成了“乱”。外部世界的失落,促使他转而经营人的内在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内在的精神大厦的设计和建设”指
A.重建雅典的有序社会B.恢复雅典城邦的繁荣
C.构建民主和谐的社会D.重构社会道德价值观
2019-12-12更新 | 622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习近平在访问希腊时引用希腊文学家卡赞扎基斯的话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
A.知识与道德B.伦理与规范C.民主与人权D.救世与责任
8 . 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不需要购买赎罪券,人人有权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这一主张
①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②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③使西欧人彻底从基督神权统治下获得解放   ④进一步传播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认为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而创造的。这种思想在当时
A.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念B.体现了反对君主制度的精神
C.成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理论基础D.为三权分立理论打下了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
A.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B.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C.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D.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