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梁启超指出:世界史的政治制度经历多君为政之世、一君为政之世、民为政之世三个阶段,中国也必定会发展到民为政之世。据此,梁启超强调
A.变革政治制度要立足于国情
B.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C.推翻清朝专制制统治势在必行
D.实行民主政治符合历史规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A.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4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8—19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述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两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作答,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
2017-07-16更新 | 473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贵州省安顺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
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