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化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农学
项数2225259778825

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
C.农耕经济高度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2 .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早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
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
2022-12-11更新 | 695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北专用)
3 .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4 . 1965年,全国的高等学校有434年,是1947年的1.1倍。十年动乱,国家至少少培养100万大学毕业生。1977年全国有570万考生参加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这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经过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的招生考试,全国有40多万人走进大学校门。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


分析上述数据,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并就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2019-08-2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8月北京市海淀重点中学 高二(历史)开学考
5 .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信息的共享
B.信息革命削弱了美国霸权主义
C.社会信息化带来安全方面风险
D.网络对社会安全影响弊大于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为1949年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部分)。关于表中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时间高考参考生人数(万人)高中毕业生人数(万人)高校招生人数(万人)录取比例(%)招生方式备注
1958年21.926.5121.0统一高考高二学生亦可参考
1962年44.110.724.3统一高考有文化科考试,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3年15.3推荐制
1977年573274.7统一高考

(注:空白项表示数据暂缺)
A.1958年招生人数超过毕业生数是“一五”计划的需要
B.1962年录取率较低说明高等院校的教学秩序走向混乱
C.1973年招生方式变化是“左”倾错误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D.1977年参考生人数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决策的结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2019-06-18更新 | 2796次组卷 | 37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以下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出的推论是
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
文章数量(篇)36530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2021-11-28更新 | 112次组卷 | 26卷引用:湖南省炎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     
时间类别西汉初年(高帝—景帝)西汉中期(武帝—宣帝)西汉后期(元帝—平帝)东汉(光武—献帝)合计
博士18812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381829
未任博士的名儒153743
合计18216797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2.715.732.330.325.9
A.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B.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C.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D.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两汉时期,丝绸贸易是主要形式,通道主要分为陆路和海路,并同西亚建立了正式官方交往。魏晋时期,中国局势不稳,罗马帝国分裂,波斯人垄断了丝绸贸易,再加之养蚕技术和丝绸生产在欧洲的发展,中西之间丝绸贸易也告一段落。此时, 西方工艺也传到了中国,比如玻璃制造。公元 643 年到 742 年,拜占庭帝国先后 7 次遣使至唐。 贞观九年,聂斯托利教派的阿罗本来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被认为是基督宗教正式传入 中国的开端。随着蒙古大军在欧亚大陆的征服活动,元代中西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自明初到西 方殖民势力东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低潮。

——摘编自张宗鑫《明后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利玛窦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1534 年,天主教会改革拉开序幕。1542 年,耶稣会派遣沙勿略前往东方传教,拉开了耶稣 会士进入中国的序幕。据法国学者统计,“从 1552 年到 1583 年,共有 32 名耶稣会士都试图在 中国定居。”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的奠基人,他在传教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传教策略,被后人 誉为“利玛窦规矩”。利玛窦的传教过程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逐渐寻求到将天主教中国化的有效 路径。他力求援儒入耶,淡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异质性所带给士人的隔膜心理,借此将天主教义 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中。他还制作钟表等器物,将之和地图一起献给肇庆知府王泮,得到 王泮的赞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以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规矩”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