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1 道试题
1 . 追求自由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莎士比亚作为接力赛的最后一棒,他跑到了文艺复兴预期的终点。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薄伽丘那种对中世纪教会和政权的猛烈抨击,而是从容地将中世纪文化中所有值得保存的精神营养保存下来,并转换成为丰富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基督教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忏悔精神、博爱精神在充分尊重个体的近代基础上重放光华,人把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将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追求”提高到了怎样的“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欧洲社会的作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把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提高到怎样的“新高度”?
2 . 学者王志刚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往往决定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肩中国思想解放之任者实为康梁。虽其解放之程度不如党人,然革命学说之所以能不旋踵而风靡全国者,实因维新派先解去第一重束缚,故解第二重束缚自易也。且梁任公自逃亡日本后,在《清议报》及《新民丛报》中,掊诋满洲执政者不留丝毫余地。清室失去国人信用,梁任公之笔墨与有力焉。清室既失去国人信用,而朝廷上又无改革希望,故革命势力日增也。此又梁任公无意中间接助革命之一端也。

——《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之梁任公先生》

材料二 此环奇宏肆之理想,当康氏二十七岁之时既已成立于胸,直至年逾耳顺,其言论亦未尝越出此早年理想之范围。光宣朝士斥康氏为过激,民国时人复鄙之为顽固者,盖由世风丕变,相行之下,康氏政论遂若新旧迥殊。……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梁氏对于清末民初种种政治问题之主张,确多针砭时弊,有为言之。及时势既异,其主张亦随之而改变。……康氏欲以小康义行维新,其反对民族、民权之革命实一不可避免之理论结果。……梁氏于欧洲之历史政治认识较深,其言论乃渐倾重于民族思想,而终至放弃《公羊》三世。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三 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间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我毕生的职责。这种精神一经唤起,中华民族必将使其四亿人民的力量奋起,并永远推翻满清王朝,然后将建立共和政体。……因为今日中国已为满洲人所据,而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垂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先进思想家是如何冲破材料中的“两重束缚”的?
(2)材料二中的“康氏富于自信心而太有成见,而梁氏自谓其太无成见”的真实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差异形成的原因。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王志刚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3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一场重大的思想和文化运动,它的核心特征是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发展是社会合理化和人类幸福的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五花八门的思想凑成的大杂烩,但人们更应该从某一中心点去考察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去发现它真正的历史意义。启蒙思想的基本倾向不在于反映和描绘生活,而在于相信人的思维具有塑造生活本身的力量和使命,从而推动了思想的世俗化进程以及科学的发展。

——卡西尔《启蒙哲学》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启蒙的主导理解形式并非完美无缺,它不仅对理智启蒙和规范启蒙的认识有片面性,而且相信两者是天然统一,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启蒙的理智层面把自然科学视为一切知识的典范,认为科学不仅必然造福人类,而且为人类知识提供了普遍标准和唯一正确的方法,显然包含着一种片面的科学主义偏见。在规范层面上,启蒙受资产阶级世界观影响,把从孤立的单个的个体作为理性和自由的唯一主体,把个人的抽象权利和私有财产权作为所有社会秩序的规范基础,显然也带有自由主义偏见。

——汪行福《理智启蒙和政治启蒙的区分与互补性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哲学内在的“精神脉搏”,分析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启蒙运动不足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反思启蒙运动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认识
2019-06-08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术上,顾炎武主张“明道救世”、“引古筹今”的“实学”。学风上,他批判八股取士制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政治上,他反对“独治”,认为“独治而刑繁,众治而刑措”。道德上,他主张“张四维、厚风俗、行己有耻”。

——摘编自张岂之《顾炎武》

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炎武所著日知录……始悔向日学之不博,见之不卓……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摘编自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顾炎武是清代学术“黎明运动”的“第一人”,开辟了清代学者以音明经,通经明道救世的学术路线,“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对他‘贵创’、‘博证’的精神十分推崇”。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思想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顾炎武这一观点萌发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顾炎武这一思想观点的深远影响。
2019-05-20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5月)历史试题
5 . 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材料二   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家庭首先是物质性实体,其次是社会性实体。房子和家中的物品是私人生活的物质基础。随着家庭空间的扩大和日益功能化,人们对住宅的态度和感觉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卧室的增加是一种隐蔽和亲密意识发展的标志。当家人和被邀请的客人想聚在一起聊天、弹奏音乐的时候,厅的扩大,就使得这种更加丰富的休闲时光变得可能。书房也作为富人和知识分子寻求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出现了。只有最富裕的人,才住在拥有多个专门房间的大宅里,他们的吃饭和睡觉都有专门的家具和饰品。

——据【美】玛格丽特·L.金《欧洲文艺复兴》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革命”观念冲击了时人对家庭的思考,1904年丁初我就号召闺阁中的女子革命!革命!家庭先革命!"秋瑾不仅提倡“革命当自家庭始”,而且身体力行——她随后与丈夫离婚,东渡日本,实际参与政治革命。

章太炎观察到:“今信仰国家者”“惟信仰国家为文明”。在“国”的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爱国心的层级大为提升,而爱一己一家一乡的观念则渐被视为偏私。

——摘编自赵妍杰《为国破家:近代中国家庭革命论反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家庭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社会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和中国家庭的特征有何明显不同,并说明中国家庭特征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   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越南语)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家训文化对越南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
8 .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部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玉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摘编自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吕氏乡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订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乡约的现实价值。
2019-05-05更新 | 31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四校(姜堰中学、前中、淮阴中学、溧阳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9 . 关注社会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视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悲痛,深感世道不公。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身为一名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

——摘编自李斯特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李斯特所描绘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了抨击与揭露的思想与文学艺术流派。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解材料中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实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艺复兴运动起,欧洲开始独步世界文明的前列。在那个时代,“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这样一些思想,很合乎欧洲人的胃口。于是,达尔文认为仅适用于生物界的“进化论”,被“误读”为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达尔文主义”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从一个“温良恭俭让”的政治文化氛围中,来到一个充满竞争精神的国度,加上欧洲社会的公共传媒与社会舆论弥漫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浸染,使严复对欧洲文明的认知和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不能不受影响。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材料二   在《天演论》中,严复接受了斯宾塞“适者生存”的口号,且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天演论》出版后,风靡中国思想界。梁启超因之宣讲进化者天地之公例也;胡洪梓也因之取“适者生存”之意改名为胡适;五四时期,陈独秀则作了进一步发挥,“进化论者之言曰:吾人之心,乃动物的感觉之继续。强大之族,人性兽性同时发展”。但在看到西方功利文化的恶果后,严复日益认识到中国保持“国种特性”的重要,进而开始从学习西方转而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答案,遗嘱中更是提出:“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扳。”——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的<天演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进化论”适用对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误读”、“误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对进化论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产生的影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