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这说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B.提高了美学的学术地位
C.促成民主新阶段的到来D.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2021-03-21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历史学家岑仲勉指出:“王安石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不知变。大约元稹(779年-831年)以后,评者意多偏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作者意在“李杜并重”B.杜甫作品呈人道主义色彩
C.李白的诗格律严整D.李白见证唐帝国由盛转衰
2021-03-21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是通过传说获得天地万物的知识;到公元前6世纪很多哲学家关注自然界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等问题;到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们开始关注人生和社会问题,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从这一历程可知,古希腊
A.历史演进与哲学嬗变同步B.哲学家的变与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C.哲学家“神圣不可侵犯”D.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
4 . 上海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沧桑与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求其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新闻纸之制,创自西人,传于中土,向见香港唐字新闻体例甚善,今仿其意,设申报于上洋。

——《申报》(1872

材料二   此次(上海战区第十五集团军)五十一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

——《申报》(1937930日)

材料三   1984年,在北京留学的日本学生片山和之第一次到上海。“34年过去了,如今我生活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变化让我大为惊叹。”已成为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的片山和之说,“我至今还记得,早期从北京到上海乘坐卧铺列车需要15个小时,而如今同区间搭乘高铁“复兴号”只需4小时40分钟。”

——摘编自《光明日报》(《改革开放40年:4个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传奇”》)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72年《申报》创办的主要背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报刊中心,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请结合近代前期的两例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十一师夜袭大捷”所属的会战及其意义。由会战所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什么?
(3)史学家杜君立认为,以“上海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崛起”,虽然离不开自身的改革开放,但更离不开经济全球化。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以上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
②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纸张未出现之前,文书、信件一般都写在竹简上。为了防止简牍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启窃看,遂将竹简捆好后用泥封在结绳处,并在泥上加盖印章。这块打上印章的泥团,就是封泥,亦称“泥封”,被人形象地称为是“简牍之锁”。泥的表面,有深深的印章钤痕,常见的是官玺、官印。结合下图,下列有关“封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B.“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
C.“刻画精善,考见古艺术”D.“须凭泥封以考见古代之官文”
6 . 整个16世纪,西欧出现了先后交错的两篇“文章”,在这以后,西欧社会面目真的改观了。一篇文章是人性和理性的解放,另一篇的冲击力在于对社会性的愚昧发起了攻击,从它的社会意义上讲,则是以极大的震撼力松动了思想束缚,教廷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被打破。这两篇“文章”分别指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B.近代科学兴起和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D.浪漫主义出现和进化论提出
7 . 罗马城曾由于诸多因素被誉为“永恒之城”。这些因素是
①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②天主教世界的中心地位
③公元1到2世纪的宏伟建筑④15世纪文艺复兴的中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1-03-2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旌德县志,始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知县李瞻的《旌川志》。元代大德二年(1298年)县尹王祯重修此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活字印刷的地方志书。该书印刷采用的活字材料是
A.木B.泥C.铜D.铅
2021-03-20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深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鉴于此,中国古代知识阶层提出了
①“独尊儒术”②“天人感应”③“正君心”④“知行合一”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21-03-20更新 | 23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十校2021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句话出自
A.《日知录》B.《明夷待访录》
C.《天下郡国利弊书》D.《船山遗书》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