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农书与历史文化遗产

材料一


卡片一:
先秦的《神农》等农书早已散佚,仅存书目
卡片二:
战国时期的杂书《吕氏春秋》涉及农业生产
卡片三:
西汉农书《氾胜之书》未能完整保存
卡片四:
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载不同季节的生活安排,涉及农作物种植
卡片五:
北朝的《齐民要术》保存至今,援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总结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内容

(1)某教师为了解释“《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这一观点,查阅资料并制作了上述卡片。请你运用以上材料对此观点进行解释。

材料二 下图为宋代对外贸易(局部)示意图。2021年,“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泉州一系列遗址展示了10-14世纪泉州作为海上商业中心的活力以及与内地的联系。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市舶司遗址、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石湖码头、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伊斯兰教圣墓、九日山祈风石刻、六胜塔等。



(2)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请你为校刊“史海泛舟”栏目写一则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短文。
2022-05-09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等级考模拟(四)历史试题
2 .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它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除燕乐外,当时流行的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当时盛行的歌舞戏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当时通行的变文,正是后世词话与宝卷一类说唱的直系祖先。唐朝设立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统领各色音乐,总数达数万人。隋初郑译的八十四调理论和后来燕乐二十八调的产生,以及对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这个时期乐律理论上的成就。

——摘编自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材料二   唐燕乐传入日本后,经过平安朝的乐制改革,把它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舞乐以舞为主,有器乐伴奏,而管弦则是单纯的器乐演奏。日本雅乐序、破、急的基本结构来自燕乐大曲。燕乐大曲的散序是自由节奏,速度也不固定,中序是歌唱部分,破的节奏不规则,速度逐渐加快。而日本雅乐的结构已大为减缩,中间插有若干其他音乐段落,整体速度则呈现逐渐加快态势。根据唐代史料记载,《太平乐》的演出当时舞者约75人,同时还有140人合唱《太平歌》。日本乐书《体源抄》有如下记载:“古太平乐於唐土者,一百四十人等舞之,今於日本则不然,天安天皇时四十舞之,后三十人,今又不然。”

——摘编自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与唐朝燕乐相比日本雅乐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互鉴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些言论反映了孔子
A.朴素的人文思想B.反对战争追求社会稳定
C.感慨生命的无常D.代表了新兴士人的诉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认为帝王要把小民放在心中,表示“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周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同时殷商推行的民本的政治理念被传承下来。同样,中国古代独有的社会结构,即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结成的五伦关系,社会被一层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的纱幕所笼罩,保持着一种天然的“亲亲”和“尊尊”的宗法联系。汉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即是争民心之举,民众不仅是统治和压迫剥削的对象,也是可利用和可借助的重要政治力量。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材料二 从隋末动荡中走来的贞观君臣,对于如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怀着高度的警惕,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曾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资治通鉴》)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实践,就出现了“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的大治局面。

——摘编自刘后滨《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材料三   黄宗羲不再从血缘关系看待和解析以民为本,他从人的权利与自由的政治和道德观出发,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主张。这是与古代的以民为本主张的本质区别,是对封建专制压迫人民,蔑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挑战,是对几千年反人道、反人性的“三纲”政治和道德的批判。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路径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维护民生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发展民本思想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据此可知,韩非子
A.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主张加重对商业税的征收
C.承认了市场的作用D.阐述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
6 . 《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江苏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田,或赐额,或赐御书,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丹徒有淮海书院,唯不及徐、淮地区。”这反映了当时江苏
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
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D.文化发展相对比较的繁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蒸汽机=水排+风箱。他想用这一公式说明,没有中国古代技术成就,西方近代革命的心脏——蒸汽机是不可能被发明的。从蒸汽机的关键结构看,“风箱”解决了双作式阀门问题,而“水排”则提供了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之间的转换设备。“风箱”是我国宋代发明,之后传到西方,18世纪在欧洲普遍应用,而“水排”在1900多年前就在我国出现,《后汉书·杜诗传》中有明确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古代先进的技术已经为蒸汽机发明打下了基础,但最早发明“风箱”和“水排”的中国人却没有制造出蒸汽机。

——薛依群《谁让我们与蒸汽机擦肩而过》

材料二   熟练技术工人的缺乏使得蒸汽机的制造和日常维护在人手上显得捉襟见肘,蒸汽机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就很难在全行业得到推广使用。对于那些资本规模较小的工厂主而言,在他们积累足够资本之前只能推迟或者引进很少的蒸汽机。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每当蒸汽机发生严重故障,瓦特都要亲自去用户那里维修,这样自然会使许多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购买蒸汽机,这种局面要等到机工成长起来及机械学成为完整科学,机器工业成为新一代工业部门才能转变,而这就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总之,19世纪30年代前的很长时间内,作为新鲜事物的瓦特蒸汽机在传播过程中并没有被所有人接受。卢德运动中的手工劳动者将瓦特蒸汽机等机器视为抢夺自己饭碗的“敌人”予以破坏。

——摘编自高宁波《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推广使用缓慢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30年代之前蒸汽机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2017-06-04更新 | 301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桂林市桂林中学2017届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人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齐民要术》却没有提屠狗及烹饪狗肉的技术,其原因可能是
A.北朝战乱频繁,北方犬类动物濒临灭绝,成为保护动物
B.北方游牧民族敬狗,受其影响,黄河流域居民的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C.东南之人食水产,所以《齐民要术》没有提屠狗及烹饪狗肉的技术
D.《齐民要术》主要记载农牧业生产技术,不记载食品加工技术
10 . 《左传》记载:“(鲁)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
台以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雾),为备故也。”材料所述史实
A.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B.表明中国古代统治者把天文与国家社稷联系起来
C.确立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D.实践了中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