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9 道试题
1 . 士人·精英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是传统士人还是现代知识精英,都要在时代洪流中作出抉择。

材料一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自(北宋)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科举停废,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四民之首的士人不再以科举为指挥棒,而是各择出路: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分子精英,旧学即废,全国上下转而崇尚新学,留学成为读书人进阶的最好途径。然而有条件留学的知识分子毕竟还是少数,而这些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成为上层精英,如胡适。投身实业,清朝末年,在“西潮”冲击下,“商”念来愈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与西方商战,追逐高利风行一时,很多具有传统功名的人转而投身实业,如清末状元张謇、孙家鼐。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清末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山西士子刘大鹏。还有一部分人加入会堂,或投身于军事活动,因此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向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出路更趋多样化。

——摘自何吉美《科举制的存废与清末传统士人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   ……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面对接踵而来的社会危机和历史巨变,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政治社会的革命……。

——摘自康冀楠《清末开封:河南省革命摇篮》


(1)材料一中的“长策”指什么?如何理解“……赚得尽白头”?
(2)“科举停度,则意味着希望的破灭”,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不同时代“他们”的抉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致力于让宗教生活日常化,人们作为个体去面对上帝,不必再经过教会,对上帝的信任和对《圣经》的遵守成为宗教徒的个人世俗事务,确立了禁欲主义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原则。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把个人抬高到无可非议的地位,认为每个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是绝对平等的,所有的人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倡导拥有不受任何权威限制的绝对自由,至此,西方个人主义传统逐渐完善。19世纪以来,个人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美国,通过立法等形式不断强化个人主义。

材料二   中国传统国家主义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以皇权至上为价值基础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观念体系。在封建社会,重视国家公共权力,重集权,重义务。至20世纪前期,传统社会的变动以及西方启蒙思潮的传入,倡导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国人改造中国的新国家主义产生。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国民心态也有了大幅度的跃升,“中国世纪”的国民意识和爱国主义不断凸显。当代中国,国家主义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法制化轨道,这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大契合度。

——摘编自曹长香《中国传统国家主义的发端及其对近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演变的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主义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摆脱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出现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即古典人文主义。孔子秉持并宣传“与命于仁”的主张,强调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动性,儒家强调仁爱是现实之路、治世之本。荀子发展孔子“礼”的主张,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孟子认为“义”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应当舍利取义。儒家还倡导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不猜疑别人,信守承诺。中国古典人文主义对中国文化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在中世纪时虽然也曾受到宗教思潮的影响,但始终未被拉回到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愚昧状态中去。

——摘编自崔一心《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在人类历史上,人文主义曾拉开了世界近代的历史帷幕,并曾在几个世纪中启蒙了世界各国千百万人民。欧洲的文艺复兴,从各个方面冲击着生活在中世纪精神枷锁中的欧洲民众,使他们首先在精神上作为人而挺立起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则是呼唤出著名的《独立宣言》与《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呼唤出北美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19世纪以来,在西欧以及北美,却与当年文艺复兴和启蒙主义相反,产生了一种只重科学技术、物质生活的潮流。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这种潮流正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人文主义的理念与激情则一直处于退潮状态。这种人文主义的退潮,有着极大的危险性。

——摘编自何芳川《新经济时代与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特征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人文主义的认识。
2021-05-05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是其中的佳作,包作于1884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族贵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头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超群的风资出尽了风头,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丢失项链之后,玛蒂尔德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没有犹豫,毅然决定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为此整整劳苦了10年。夫妻俩签了不少借约,应承了不少足以败家的条件,和高利贷者以及种种放债图利的人打交道,节衣缩食,为别人打短工。她也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坚强又粗暴。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结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项链》现实主义风格的理解,并指出此类作品的史证价值。
2020-11-25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湖南卷)01
5 . 中国古代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有“入世”和“出世”两种倾向,儒家被认为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哲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他主张“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
范仲淹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主动担起社会重任。
顾炎武针对当时治学风气,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头篆刻,亦何益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入世”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6 . 1955年9月,钱学森在乘船离开美国时,曾对采访的记者说:“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毅然归国的留学生
人物简介
竺可桢
(1890-1974)
1909年考入唐山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 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1936 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邓稼先
(1924-1984)
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 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称为“两弹元勋”。
苏步青
(1902-2003)
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1931 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效力。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苏步青是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钱学森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科技改变世界

材料一   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就示意图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请按材料一图中所注成就任选一个领域为例,结合上述文字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材料二   按照传统的理论的说法,新产业的出现,是劳动分工发展的结果。然而从现代观念来看,它是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结果。

——何博传《科学技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试举一例简要说明“新产业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结果”。
2021-04-07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 … 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 … 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
(3)据材料二,谈谈作者对五四运动前后文化派别评价原则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中国。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日益加剧,民族意识逐渐成为最为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的思想工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观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01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3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