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如果必须弄清楚那份文件即《大宪章》是在什么时候真正得到了现代人的崇拜、承认它对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这些观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17世纪就是它被接受的转折点,人们重新发现了这个历史的人造品,它的地位迅速上升,具备了国家的重要性。在1500年,对法律界以外的人来说,《大宪章》没有多大权威性;可是1700年以后公众都会称赞它,其中包括政治家、书报作家和王公。

梁启超作为20 世纪初最有影响的中国思想家之一,他推导出他所一贯的政治主张, 即在中国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大宪章》在他那里是“贵族专制”的一个范例。由此可知, 梁启超是一个把《大宪章》视为历史的寓言的典型人物,对他来说,《大宪章》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什么。大宪章的历史意义是由历史制造出来的。

——摘编自钱乘旦、梁跃天《〈大宪章〉在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宪章的历史意义是由历史制造出来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并指出梁启超推崇《大宪章》的主要目的。
2022-02-12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它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除燕乐外,当时流行的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当时盛行的歌舞戏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当时通行的变文,正是后世词话与宝卷一类说唱的直系祖先。唐朝设立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统领各色音乐,总数达数万人。隋初郑译的八十四调理论和后来燕乐二十八调的产生,以及对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这个时期乐律理论上的成就。

——摘编自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材料二   唐燕乐传入日本后,经过平安朝的乐制改革,把它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舞乐以舞为主,有器乐伴奏,而管弦则是单纯的器乐演奏。日本雅乐序、破、急的基本结构来自燕乐大曲。燕乐大曲的散序是自由节奏,速度也不固定,中序是歌唱部分,破的节奏不规则,速度逐渐加快。而日本雅乐的结构已大为减缩,中间插有若干其他音乐段落,整体速度则呈现逐渐加快态势。根据唐代史料记载,《太平乐》的演出当时舞者约75人,同时还有140人合唱《太平歌》。日本乐书《体源抄》有如下记载:“古太平乐於唐土者,一百四十人等舞之,今於日本则不然,天安天皇时四十舞之,后三十人,今又不然。”

——摘编自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与唐朝燕乐相比日本雅乐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互鉴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则主要用作日常装饰及巫术展示。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利用语言传达信息并加以保存的渴望日益增强,由此衍生出彩陶拍印术。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保存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此时产生了青铜器图文雕刻技术及印章雕刻技术。春秋战国之际,雕刻凸版与镂板印花技术形成,对金属雕刻刀具的制作得到了明显的发展。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中国,它作为刻章和拓石的结合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迄今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可追溯到唐朝初期。宋仁宗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体印刷术;直至19世纪,改良铅活字印刷技术流传于世,被全世界普遍采用。

——摘编自周晓雪《浅析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材料二   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原型技术,其实质是借助于相关计算机软件,以数字化模型文件为基础,选取多种黏合材料,利用特定的快速成型设备,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制作出真实的三维实体产品。自1986年第一台3D打印机发明以来,国外关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得到持续发展。2000年,美国与日本的企业联合研制出一种以喷墨打印技术为原理的彩色3D打印机;同年年底,以色列某公司推出了具有新的成型工艺的3D打印机;2010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相关公司合作,以活体细胞为“原材料”成功打印出人体的组织器官,这是3D打印技术在医疗产品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家的3D打印技术已初步形成了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如很多创意产品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征集客户的设计方案,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实体产品进行销售,收益良好。

——摘编自刘业勤、张晓莲、邱戏《3D打印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D打印技术在西方国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2022-03-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王守仁认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四民异业而同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简介
李时珍
1518- 1593年)
李时珍三次应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为深入系统研究历代药物,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达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名山大川,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为“药圣”。
张居正
1525- 1582年)
张居正年少得志,二十三岁中进士,后任内阁首辅。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政体为之肃然。张居正改革使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暂时缓解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宋应星
1587-约1666年)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连续六次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阳明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18更新 | 36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唐宋文化转型”,本质而言,是唐宋文人对其继承的南北朝文化以及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租”“散”特征的批判,(韩愈等人)认识到唐以前以及唐代文化发展的缺点:或者依靠家族,或者依靠国家,都不能保障文化顺利发展。于是从韩愈开始至北宋诸儒,针对世族消亡的事实和个人活动能力的膨胀,他们企图激发个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希望实现内心深处的“自律”,而不是国家和家族的“他律”,直至形成完备的程朱理学体系。从此中国文化的发展走进了以具备“自律”能力的个人为主体的正常轨道。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材料二14-17世纪,随着西方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急剧变革,西方文化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文化近代化转型。文艺复兴把人们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确立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在文学、艺术、政治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初步确立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宗教改革则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教会的民族化;建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完成了对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近代化改造。

——摘编自马敏、邢来顺《近代西方文化的转型之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历史学理论,解释“唐宋文化转型”的内涵并分析“唐宋文化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转型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本质区别并说明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复兴在新时代民族复兴中地位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人政权为了争取成为中华王朝而采用了中国政治制度,这个政治的因素,毫无疑问是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民族集团主动汉化的最重要的原因。……胡人民族集团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并统治中原地区,结果是让胡人社会自身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政治制度上的中华王朝化、文化制度上的儒学化,经济形式上的定居农业化和社会组织上的地缘化。五胡十六国时代之后,曾为中华帝国之强敌的匈奴以及氐、羯,再也没有作为一个民族集团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羌变成了一个小民族集团,鲜卑也在进入隋唐时期后逐渐消失。……历史上非汉民族集团的汉化,不仅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华文化自身原本没有“民族”属性,它的门户始终是向着所有人敞开的。

材料二: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民族主义思想家们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始终集中于建设“中华民族”这一点上。为了达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目的,首先提出了建设汉族单一民族国家的“小中华民族思想”。然而当意识到中华民国应该继承清王朝的疆土与属民时,他们的民族主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提倡“五族共和”的阶段,最后落实到建设“大中华民族”,即同化中国所有民族集团建设一个中华民族上。“大中华民族”是被作为实现国民统合的象征而提出的,目的是要建设“民族国家”,这就是所谓的“国族”,共内涵已经超载了“民族”的层次而具有“国民”的性质。

——以上均摘编自王轲《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胡十六国时代”的“胡人政权”“质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述孙中山“中华民族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的认识。
2022-06-12更新 | 260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三模(主城区)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少年中国”

材料   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一文,提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少年中国”这一文化意象或者类似隐喻得到广泛传播。1908年出版的小说《新纪元》,描绘了1999年的中国,称“这个少年新中国,并不是从前老大帝国可比”。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提出,少年的责任“不在保持老大中华之苟延残喘,而在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呼吁中华少年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1919年,李大钊、王光祈等人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创办了《少年中国》作为会刊。会员并无统一的信仰。恽代英提出“联合世界革命势力(苏俄,各弱小民族革命党,各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工人为本身利益而奋斗的觉悟,且与国内各阶级反帝国主义的力量合作,以求得到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胡适根据实验主义,强调讨论“少年中国”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王光祈倾向无政府主义,设计了集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之大成的“菜园新村”的构想。

——据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与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等


谈谈你对“少年中国”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2-06-07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张之洞曾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其中,1904年公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民国时期,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1935年前后体育场地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半,1945年行政院核准的《国民体育实施计划》等,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

——摘编自孙成林《晚清至民国体育设施政策研究》

材料二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就热烈宣传古希腊奥运会。之后,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为复兴奥运会着手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下半叶,英国流行的竞技运动,相较于体操,具有较好的娱乐功能,能有效消除人的紧张状态,在欧洲大陆等地迅速地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陆续诞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认为,人们的误解和偏见导致了战争,设想按照古代奥运会方式和现今条件举办现代奥运会,以促进人们友好相处和世界和平。为此,现代奥运会自1896年创办以来,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向一切国家、地区和民族开放,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语言、性别和种族的限制,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的体育庆典。

——据项立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并指出其目标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奥运会创立的历史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05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前质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与就业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次产业比重次序已经由一、二、三次产业顺序转移到三、二、一次产业顺序,由此,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农业经济时代,第一产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战场;大批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量传统劳动岗位将“消亡”。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在制造业中从事一线生产的蓝领人员在逐步减少,白领人员在日渐增多。

传统的就业观主张的是一种刚性而狭义的岗位就业,而新就业观主张的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社会就业。借助计算机网络人们纷纷从工厂和办公室走出来,工作家庭化和工作非城市化(人们的工作地点不再集中在城市)成为现实。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些公司实施了非全日制工作制度,人们不再拘泥于一个工作岗位,兼职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工作的机会增多,小时工、临时工、兼职工大量出现。

——杨卫《高科技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历的一轮新技术变革破坏了约4000万个传统岗位,但新经济同时创造了大约5000万个岗位,在就业转换的短期“阵痛”中实现了就业扩大。目前中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顺应新技术革命加速结构转变的战略举措,一方面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短期可能损失数百万的传统岗位,但同时加快实施“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战略,预期能够带动数千万的新岗位。

——张车伟王博雅高文书《创新经济对就业的冲击与应对研究》


(1)总结近代以来就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影响变化的要素。
(2)指出新技术变革对当今就业形势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提高就业水平的建议。
2022-05-26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 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