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1 . 简述二十世纪初的四大进步思潮
2023-04-1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走向胜利(1919-1949)-【口袋书】2023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统编版)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简答题 | 较易(0.85) |
2 . “四大发明”的世界影响
2022-10-3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简答题 | 较易(0.85) |
3 . 思考:宋之前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2022-10-3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配套学案)-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分专题精准突破课件与配套学案(新教材专用)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4 . 启蒙运动的影响
(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____,为____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直接推动了____独立战争和____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____统治。
(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____的精神武器。
2022-08-2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5 . 文艺复兴成就
(1)14世纪,产生了____、彼特拉克、____三位著名的开拓者,他们被称为____。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____腐朽,宣扬人性的____
(2)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____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____。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____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2-08-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册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知识手册】高中历史全册必背知识清单(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
6 . 产生于西欧的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伟大的理论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革命者斗争的思想武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将其思想理念变成了现实。以英国、美国为例,《权利法案》和1787年宪法反映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这些原则能够变为现实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2)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思想思想为武器,领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方面,中国与英国、美国有什么相似之处?
(3)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成功完成了民主政治从理想、理论到现实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完成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
2020-08-2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三)历史试题
7 . 多面“国学”

近代以来,“国学”有着多种涵义。

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中,“国学”是“夷学”、“洋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一个文化名词。

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     教育名词。

在清末革命浪潮中,邓实、章太炎等人提倡的“国学”具有儒家的“家国情怀”,他们认为其对立面是“君学”,“君学”灌输朝廷即国家、事君等同于爱国的专制思想,“国学”又具有了政治色彩的名词。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具有“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这样一种涵义,“国学”因而演变成一个学术名词。

——《“国学”的外相和内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6 期)


(1)简析晚清时期,“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的历史原因。
(2)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何在?
(3)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对待“国学”的?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
(4)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0-06-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人类历史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向前发展的,危机处理能力既考验人类的智慧,更促进了人类大踏步前进。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一1933年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9 . 传承、创新是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请回答:

(1)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的核心思想主张是什么?孟子对此有何新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魏晋南北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的挑战。两宋时期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应对的?由此,南宋以后儒学居怎样的地位?

(3)明末清初,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以顾炎武为例,列举其主要观点。

(4)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其不断完善的主导因素有哪些?

10 . 从“中学西传”到“西学东渐”宋元时期“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却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问题:
(1)简述宋元时期,科技文化“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2)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的?
2016-11-27更新 | 17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