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洋务思潮对于经历“千古未有之变局”的中国来说,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在观念上的抉择。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冯桂芬“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再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客观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师夷长技”的一次具体实践。其发展趋势,是淘汰所谓“中体西用”的旧框架,代之以更为适应近代化历程的新思潮。

——摘编自《中国全史百卷本·清代思想史》

材料二   康有为就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行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

——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思潮的发展变化趋势,说明此思潮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的原因,并指出维新思潮对“中体西用”的旧框架有何主要突破?
2019-01-1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吉林省榆树一中五校联考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和西方国家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年代

科技发明

中国

西方国家

公元1-400年

67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以1500年为界,提取表中变化信息,结合所学说明领先者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综合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2018-10-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成书年代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西汉
《汉书》东汉
《三国志》西晋
《后汉书》南朝宋列女
《宋书》南朝梁孝义
《魏书》北齐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孝行
《陈书》孝行
《隋书》孝义、列女
《新唐书》北宋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017-11-03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家训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内容上既有一般的家训,更体现为贞节观念的强化、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二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封建社会便走上了日益衰落的穷途末路。除了洋务派为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带来一股“新风”之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家庭观念运用于对子弟家人的教育指导上,也给传统家训以局部的开新。然而,从总体上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家训历史已经由清前期的鼎盛逐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而辛亥革命的爆发,则标志着中国传统家训已近尾声。

—摘编自《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三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生活走上正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化,我们深切地感到: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训,又堪称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家训中充满了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

—摘编自牛志平《“家训”与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传统家训变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训的现世价值。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传统家训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希腊,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公元前800年以后。中国经考古发现的最早铁器属于公元前6世纪,但铸铁与锻铁基本同时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也是空前的。约公元前800年以后,在希腊,人的地位从起初的单由出身来定,发展到由出身加财富来定,以至在某些邦里出身和财富都不再特别强调;在中国,由出身决定贵贱的情况也有了变化。

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之间的争霸斗争十分激烈,各邦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很尖锐;在中国,春秋时期曾有五霸的争雄,战国时期则有七雄的兼并,……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与斗争。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8世纪至3世纪在中国、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文化传统,他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观点或名言

国别人物观点或名言
希腊泰勒斯万物皆源于水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本源是火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中国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三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亚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

——朱龙华《罗马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希腊与中国精神觉醒共同具有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在研究方向上有何异同。

(3)根据材料三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

(4)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主义侵略者的隆隆炮声,在客观上为中国人推开了一扇观察与了解“天朝大国”以外世界的门窗。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屈辱的接触过程中,也开始了步履维艰的近代化进程。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中华民族有识之士和广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思封建专制主又统治制度的没落与腐朽,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与西方侵略者展开了长期的不屈斗争,为挽救民族危亡、探求民族强盛之途,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三   一般而言,近代思潮主要是以作为时代主导意识的观念形态的变化为其演进标志。在我们看来,将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之后、五四运动前后和20世纪30年代的理论观念形态的变异或发展,看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几个阶梯,从其前后的延续和区别中把握思潮的总趋势可能是有意义的。

——摘编自彭明、陈教《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走上了解和学习西方道路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思潮演变的趋势和总特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所以,汉初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当时社会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所以最适应现实的法律状态是约法省刑。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汉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正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状态。汉宣帝时,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1830年以后,出现了少年儿童涌入小学的高潮。美国马萨诸塞州于1852年颁布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法令。

美国1870年后又出现了涌入中学的高潮。到1898年美国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32个州已有17个州把义务教育年限定为9年。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初级中学的程度。

法国于1959年把义务教育延长为10年,英国从1969年起延长为11年,美国多数州延长到12年,原苏联从1984年延长到11年。

——整理自《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大思路》

材料二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于实施的。

——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分析,如何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10 .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西汉]董仲舒)

材料三 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君)自尊(注:尊崇)则无臣,无臣则无民,无民则为独夫。(【清初】唐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有关君民关系的主张所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