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具有多元性、历史性特点。某同学研究并梳理出德国的几种历史形象,请完成以下问题。


思想的国度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①是宗教改革的先驱。

1718世纪,启蒙思想在德国传播,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和康德。

19世纪中期,②共同起草了③并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问题:完成下列填写
(1)①                        
战争的德国
(2)请帮助该同学完成“战争的德国”相关史实的概述。
(3)为研究这一形象,检索到下列5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作出评估说明。

(4)结合所学,简要归纳德国走上战争之路的历史原因。
????

(5)上方问号未填写德国国家形象,请根据该同学搜集的材料内容,概括其所要表达的德国国家形象。
2021-02-1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画像中的孔子
观察以下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画家所绘的孔子像,回答问题。

问题
(1)这三幅画像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这些画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反映出后人对孔子的历史记忆有何共同之处?
(3)你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画像的史料价值?
2019-11-01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6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3 .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图1和图2所示的文字名称。
(2)图1所示的文物有哪些史料价值?
(3)图1和图2文物中的文字有何异同?
2012-02-19更新 | 9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4 . 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

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

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策,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故先欲通商贾之气……(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盖洋人皆有保护商贾之心,而于地方官多所捍格,此即因其意所向利导之者也。(西方各国的轮船、铁路等,主要是商人制造,经济实力在商人而不在国主,政策起着调控作用)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

——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

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体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派。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利不足操朝廷之权,然后可冀效诚于商贾;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可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

——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


问题
(1)比较两人的观点,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从材料中可以推测出两人各持怎样的心态?两人的心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对洋务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视角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郭刘之辩?
2022-06-29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材料二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以上材料均选自《汉书》


(1)在汉初统治者看来,“秦之敝”主要表现在哪里?
(2)汉兴之后,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
(3)孝武是指谁?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
(4)概述董仲舒是怎样“以经术润饰吏事”而被统治者重用?
2020-02-1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6 . 【李鸿章到底是怎样的人】

材料一:无廉无耻,卖国固位,得罪天地祖宗。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1895年

材料二:李鸿章的《碑文》中称他“性秉忠纯,器成远大”。

材料三:保守势力“对自强事业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的“误国”。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不是卖国贼,李鸿章主观上并没有出卖国家利益,知识受到当时环境和资深人士所制,在客观效果上,造成了国家利益的损失。

——陈旭麓《李鸿章:向中国近代史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问题:
(1)若从史料分类看,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2)材料三中“自强事业”“保守势力”分别是指什么?
(3)四则材料对李鸿章评价分歧较大,原因何在?
(4)你赞成哪则材料的评价?说明理由。
2019-11-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历史试题
7 . 启蒙运动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 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 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019-12-1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5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8 . 盛世危言

材料一:《盛世危言》(编成于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影及序

材料二:郑观应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不仅在于“用”,而且“体”也必须改革。他批评洋务派:“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盛世危言》自序)

——陈志良《盛世危言·编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就研究郑观应的思想而言,上述材料哪些为第一手史料?说明理由。
(2)材料二中,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史论?
(3)材料二中的“用”和“体”分别指什么?
(4)你是否认同材料二中郑观应对洋务派的批评?试简要说明理由。
2019-01-1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历史试题
9 . 上海与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一百年看上海”,上海历史见证了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历程。下列是研究上海现代化的史料,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判断史料的属性:

①上述史料中属于非直接史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上述史料中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史料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_

④上述史料中兼具文献与实物性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2)某学者要研究下列课题,请帮助他选择最佳参考资料。

①研究上海租界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研究上海近代民族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

③研究上海与洋务运动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④研究西方思想在上海的传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你如何认识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018-06-11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一:“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年3月5日《临时政府公报》29号

材料二: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年

材料四:

油画《宽容》沈嘉蔚

(1)从以上四则材料中选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