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0 道试题
1 . 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宗旨与境界,由来已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内容无湖;不关注于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等。如果我们说,广义的先秦诸子之学,是我们传统学术的基石与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同时承认,“经世致用”既是构建传统学术体系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也是学术精髓与学术宗旨之所在。

——摘编自孙家洲、高宏达《“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材料二   这些学者(顾炎武、王船山、黄宗羲、朱舜水等人)虽生长在阳明学派空气之下,因为时务突变.他们对于明朝之亡,认为是学者社会的大耻辱大罪责,于是抛弃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不是为学问而学问,是为政治而学问,他们许多人都是把半生涯送在悲惨困苦的政治活动中,所做学问原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到政治点:完全绝望,不得已才做学者生活.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经世致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孟子“济世安民”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明末清初经世致用学风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黄宗羲、顾炎武“为政治而学问”的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世致用”历史地位的认识。
2 .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你同意材料四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3 . 牛顿的伟大成就,不仅在力学理论为人类增添了划时代的贡献,而且在于他酝酿这些伟大成就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拓已知数学方法新的物理应用和为解决物理问题而进行新的数学创造有机结合,这两方面的创造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了牛顿数理研究方法的最大特色。

——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二   牛顿学说通过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但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却走向“牛顿主义”,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的哲学。由于牛顿学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法国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和哲学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牛顿科学方法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突出成就。
(2)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的成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指出牛顿在近代科学史上的地位。
4 . 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路德的思想充满悖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前的神秘主义信徒都尽力贬低自我,到了宗教改革的这位天才身上,却把自我膨胀成硕大无比。路德把基督教神秘主义所讲的灵性的出神狂喜,完全世俗化,解释为一种激情的奔溢。于是,自我取代了教皇、皇帝、主教们的职分、义务和责任,它就是自我得救的保证。

——弗里德里希·希尔《欧洲思想史》

材料二   他为消极服从辩护,声称是神权的发明者;路德教会的建制对确立绝对权力国家所作的贡献甚至比复兴民法的贡献都要大。他猛烈攻击他自己国家里的统治阶级;但当农民以正当与合理的要求起义并威胁萨克森时,他发表一个小册子认为应该将他们击得粉碎。

——阿克顿《近代史讲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革新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思想中的消极成分,分析其思想中矛盾性的经济根源。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马丁·路德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双重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米什莱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的“人和世界的发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020-07-12更新 | 3205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
6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5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3次组卷 | 45卷引用: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8 . 儒家思想的发展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孟子》

材料二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三   李贽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为子孙谋,博求风水为儿孙福荫,凡世间一切治生产业等事,皆其所共好而共习、共知而共言者,是真迩言也。”李贽的“童心”说深受王阳明“良知”说的影响,二者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但是价值取向相反。李贽强调“童心”即“私心”,注重物质利益的价值,形成了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个体价值格局,并显示了儒家价值哲学从以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格局向以物质利益为本位的价值格局转换。李贽认为“童心”不以“闻见道理为心”,“闻见道理”就是日常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理学家所指的“天理”。

——摘编自刘兴邦《童心与良知的价值背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一相比,指出两者关于“良知”主张的共同点。
(3)与王阳明的“良知”说相比,材料三中李贽的“童心”说有何不同?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简析李贽思想变化的原因。
9 . 人文主义平等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条最基本的法律虽然被世俗的谬见所掩蔽了,可并不是就此给抹杀掉,它还是在人们的天性和举止中间显露出来。所以凡是有品德的人就证明了自己高贵。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要坚持基督,其他的诸如苦行禁欲等行为就不再成为表明信仰的标记,神职人员是否结婚这等行为完全由人自由取舍,任何人不得禁止,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同时基督徒有权对圣经做出自己的理解,无需神职人员的中介。这些思想摆脱了天主教会的圣礼得救论与善功赎罪论,使人的信仰摆脱了外在形式,获得了真正的自由。路德还十分重视提高普通信徒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普通信徒在上帝面前是根本平等的,普通信徒均可成为祭司。

——答小群、孙琥瑭《从路德的宗教改革谈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问题》

材料三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出版,他在书中指出,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必须“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这结合能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前被称为城邦,现在则被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摘编自钟婧《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薄伽丘有关平等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路德的平等观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影响。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卢梭的平等观内涵有什么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发展的主要原因。
10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