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近代启蒙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反对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近代理性主义的思想成果,用理性代替了神明。启蒙思想家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成熟理论。在启蒙运动的高潮时期,欧美各国都掀起了猛烈的革命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今天普遍应用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模式。因此,17、18世纪是一个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同步进行的时代,所以也常常被称为革命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胜利,将启蒙运动的成果以新型的政治制度模式加以制度化的确立,使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得到了最终的实现。

——摘编自崔存明《西方文化思想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有的主张直接民主制,如法国的卢梭;有的主张间接民主制,如英国的洛克。但是,近代资产阶级宪政实践表明,民族统一国家出现以后,适合于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已经无法实行。因此,英国首创代议制,并认为“议会主权”就是“人民主权”,从而使代议民主制成为被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代议制是和普选制密切相关的,没有普选制就没有现代意义的代议制。代议民主制不仅与封建专制制度相比是巨大的历史进步,而且对于民主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列宁明确指出:没有议会制度,没有选举制度,工人阶级就不会有这样的发展。因为代议制的议会和普选不仅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最好的政治动员的场所,而且在客观上有了一个衡量政治进程的标尺。

——摘编自何薇主编《世界近现代史专题研究》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诉求和实践效果方面,概括启蒙运动的超越文艺复兴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启蒙思想与西方代议制的关系
2019-05-06更新 | 224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江苏省2019届高三4月份高考模拟历史试卷
2 .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3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人文主义”在科学及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为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可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
完成下列要求:
(1)班固把历史人物划等评述的做法,对后世的哪一选官制度产生了影响?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和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0-12-2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为此,他主张“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摘编自金良年撰《孟子译注》

(1)孟子主张君主要施仁政,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提出上述主张的背景。

材料二明中叶以来,学术界“高谈性命”、“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等现象不断蔓延。黄宗羲以“求同存异”的方式评析明代学术。黄宗羲主张“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乃不为迂儒”,同时他又将重视儒者的道德操守和经世能力判为具有正面意义的明代思想。

——摘编自史革新著《清代理学史》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的思想与明代儒学的“求同存异”之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

20-21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7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大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在此之前及发表之际,英国主要大事年表如下: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16年,莎士比亚去世;1626年,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去世;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51年,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完成《利维坦》;1660年,“促进物理一数学实验知识”发展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领到皇家特许证。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希望他们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致力于找到政治学的自然法则。

法国的孟德斯鸠试图……找到能在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中蕴育政治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内容、影响角度对牛顿经典力学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80字左右。)
2021-02-03更新 | 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题(选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广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2017-08-04更新 | 2184次组卷 | 46卷引用:201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江苏卷精编版)
8 .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9 . 如何处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代中国的重大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维新派也讲“中体西用”,但他们所说的“中体”,显然不包括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包括封建的纲常名教,他们强调“中西并重”、“体用并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就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20世纪初年,梁启超就中外文化提出:“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严复也指出:“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晚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要说明维新思想对“中体西用”的宗旨的冲击。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10 .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创立的儒学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藏书》《焚书》

材料四: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体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董仲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4)材料四评述的是哪位近代思想家?在对待孔子及其思想的问题上,你赞同材料三还是赞同材料四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