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6 道试题
1 . 启蒙思想的传播,构建起人类精神文明的丰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个历史发展历程。启蒙思想是看世界的一个新角度,要求摒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启蒙运动不是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件,从18世纪到19世纪,它对欧洲和美洲的知识界有着一系列的影响。启蒙思想也不是由一批相关的知识分子阐释的自成一一体的概念体系,而是受形形色色的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和休谟等。他们一致认为,在他们的世界中,最重要的知识问题,包括人类进步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个人在世界规划中的决策权,自然的定义和自然与上帝的关系,这些都与理性在知识体系里的地位有关。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6891799

材料二   人类的进步是如何保持住的呢?通过人类的理性力量。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融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概括启蒙思想涉及到的重要课题。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具体内涵。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启蒙运动具有哪些基本特点。
2 .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3 .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绘画,我们的雕塑,我们的知识,总而言之,不胜枚举的一切都是我们创造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种语言和文字也是我们创造的。越是想象,我们就越是不能不赞叹这些成果,不能不为这些成果而感到惊异……

——王军、徐秀云《意大利文学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材料二   路德在还没有得到罗马当局的这种决定(开除教籍的处分)之前,曾写信给朋友说:“我已经痛下决心,无论罗马当局如何处理,我都满不在乎了。”这段时间内,他所散布的著作和言论中,声明他的理论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当祭司;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皇帝和王侯比教会更有召集大公会议的权力。

——摘自《马丁·路德》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哲人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契约就是人民之间的一个协议。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力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表达了“我们”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有何相似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德面对教廷压力的态度与主张。(不得直接抄袭原文)
(3)据材料三从经济、宗教、政治三个角度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欧洲的表现。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2020-11-1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4 . 牛顿的理性精神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学说通过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但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却走向牛顿主义……就是把牛顿建基于近代物理学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通常认为,牛顿的“科学理性”主要表现在:牛顿从来不相信依靠信仰或权威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极力否定古希腊特别是中世纪自然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无法经验证明的先验假说,他从来不发表不能用观测或实验证实的观点和理论。同伽利略一样,牛顿坚信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认为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简单、均匀的数学秩序。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   牛顿的理性精神深刻撼动了法国文学者的心灵,在牛顿时代并非只有文学这一门艺术受当时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数学精神的冲击。……人们通过研究自然或运动理性的方法,将艺术简化为一个规则系统,把美学变成一系列公式。牛顿的理性精神推动了人们对世界进行广泛的理性探索,这一探索包括人文、社会、人类、习俗、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它激发人们把思想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

——杨庆余《法国相遇牛顿——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在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概括其“科学理性”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牛顿理性精神”的影响。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1986年9月)

材料四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认为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概述毛泽东改善民生的基本主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改善民生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4)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策略。
2020-10-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得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夷务始末》卷25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 ),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 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李鸿章和康有为思想主张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的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盛唐时期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大约在7世纪,《陀罗尼经》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已知的标有最早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这一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得到大量出版,且每一部书籍都可以拥有大量读者,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手抄本书籍很少,只在达官贵人、上层领域中流传的状况,使读书人越来越多。宋代时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种泥活字极易破碎。后来出现的木活字易变形,金属活字着墨性差且价格昂贵,活字印刷始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直到1839年西方英国传教士将西式的铅字印刷传入中国,最终才取代了雕版印刷术。

——摘编自许正文《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材料二   唐朝雕版印刷始兴,长安、洛阳、江南、四川等地成为印刷业活跃的中心。除了寺院刻印佛经之外,大部分是民间坊刻,已经出现了一批以印卖历书、诗文为业的手工业者。宋代中央和地方政府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民间印刷十分活跃,形成了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江西等几个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私人刻书以诗文集最多,还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其他印刷品有称为“交子”、“会子”的大量纸币,作为运销交易凭证的“茶盐引”及民间的印契、版画等。雕版技艺更为精良,书籍的印刷质量达到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官、私印刷活动兴盛,仍以雕版印刷为主,雕版套印技术不断成熟,刻书的种类和数量更加多种多样。

——摘编自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三   在中世纪西欧,各国教会和贵族垄断了唯一的书面信息生产方式——手抄羊皮纸,其原料不易获得、复制慢、容量小。纸张在14世纪初才基本取代羊皮纸。中国的雕版印刷13世纪传入欧洲,最初主要用于印制宗教版画和赎罪券。1457年,在莱茵河畔的美因茨,两个德国人使用金匠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金属字钉是由铅、锡、锑等金属熔铸而成的合金,并用适于金属着墨的脂肪性油墨取代中国人使用的烟墨,印刷质量得到提高,配套的印刷机械也使排版较为简易。此后不久,美因茨受到战火冲击,当地印刷工人流散到德意志和西欧各地,印刷活动开始蓬勃开展。到15世纪末,欧洲的印刷书籍达到1500万——2000万册,活字印刷占据了绝大部分。

——摘编自董子凡《古代中国缘何未推广活字印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兴盛的原因及其影响。
(2)与唐代相比,宋代印刷业有何发展?根据材料二加以概括。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活字印刷术在西方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0-10-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选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教士成为明清之际西方文化输入的首要担当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明末利玛窦开创的“学术传教”(或称“知识传教”)策略所奠定的。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其具体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口头传授、译撰中文书籍、携入或自制西洋科学仪器等。当时的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摘编自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

材料二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昭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极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材料三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新阶段。从西学的输入而言,“政治国家与夫哲理之书满街皆是”“日日而言政治学,人人而言政治学”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据统计,1901—1904年各书社翻译的西方政治学说专著共66种,1901—1909年各期刊杂志发表译述文章共127篇。地域从欧美到日本,各种具体法规、法制、各国政治制度的专门著作更是不胜枚举。

——摘编自杨荣《论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教士在华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西学东渐的主要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析这一阶段西学引入的背景。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三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四   电影《巴黎圣母院》剧照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两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美社会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恩格斯认为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材料四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科学技术”中,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4)综合材料,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
10 . 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近代西方对自由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史不是艺术史或科学史,抑或文学史,甚至民族史。它是欧洲人在精神方面鲜明地获得自我意识自由的历史。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在自由之路上,唯有通过信仰、成为基督徒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在这一过程中,基督徒通过信仰而获得的自由使其成为了“众人之主”。然而马丁路德同样提出,每个基督徒同样也是“众人之仆”,要通过爱上帝、爱邻人来荣邪上帝,实现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丁路德将自由与道德和行善联系了起来,劝诫世人通过遵循耶稣基督的教导积德行善以获得自由。

——肖樊《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材料三 孟德斯鸠认为,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被压迫与统治,奴性也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的心里了,若想要启蒙,真正有效的方法还在于呼唤人们的理性,从而由内向外进行彻底的改变。当人们呼唤理性之时,专制政体的压迫统治与宗教神权不合理的迷信统治将会溃不成军。在理性启蒙后人们重新找到的自由,并不是广义上的属人的自由而总是疫限定在一个团体内,法律就成为了自由背后的必然概念。人类寻找的自由就不应该是站在法的对立面而是被法包含其中。

——摘编自刘斌、贺如璋《法律规范下的理性启蒙与自由》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我意识自由”的含义,并指出其产生的根源。
(2)据材料二,简述马丁•路德主张的获得自由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的本质及阻碍自由实现的障碍。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