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相比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明清时期,朝廷皇室和军队是最大的集团消费者,承接他们的生意是商人提高社会地位和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特许经营和官商制度扭曲了市场规律,形成了恶劣的经营导向,商人们并不把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市场开拓和由此而增加对科技发明生产创新的兴趣,而在于谋取流通领域的超经济特权,其经营注意力始终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官商以政治特权攫取厚利,其不仅不会措意于科技创新,而且也不注重于经营,赢利的大部分用于奢华靡侈的生活消费。在明清的专制体制下,市场和市场主体始终都得不到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明清商业资本的这些特点,导致当时中国的社会资本呆滞于流通领域,而没有广泛地向生产领域渗透,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难以发展;科学技术得不到经济利益的激励,科技发明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被堵塞。在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社会价值取向环境中,科技发明的社会精神动力也丧失殆尽。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营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
2021-06-07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届高三第十次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观察下列书法作品:

材料一:王羲之《兰亭序》


材料二:柳公权《玄秘塔碑》


材料三: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



回答:
(1)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以上图文分别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书法成就?
(2)试概括这三个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1-01-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4 .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提出了全国各级各类学堂的宗旨,而且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全国各学堂共同遵守的立学宗旨与立学思想。即“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灌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在课程设置上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癸卯学制”颁布前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根据学部奏报的第一次教育统计表,1907年全国各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7888所,学生达到1034988人。到1909年,全国学生人数已达6267200人。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数次调整,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在历经70多年的发展后,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道路,取得了累累硕果。


——摘编自腾讯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表所反映的教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021-01-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继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对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进行了区分,指出凡为一家一姓而立之法是一家之法,只有为“天下之利”而设的法才称得上是治法,主张以“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在此前提下,黄宗羲明确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强调“治法”对于“治人”的优先性。他对理想的治法做了具体的设想,试图用设宰相、建学校、恢复方镇等制度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勾画了一幅制约君权的蓝图,从而使其认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黄宗羲重于对封建时代政治过程的批判而疏于制度层面的反省,他并没有否定君主制的合法性,这就使得其“治法”设想最终仍然滑向对治人的期待,这不能不说是其思想的一大遗憾。

——摘编自允春喜《在“治法”与“治人”之间---黄宗羲思想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和保障人的政治自由,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认为“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中,其中特别强调“法律应该同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因此孟德斯鸠从法治和民主、自由、平等相联系的角度称颂共和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并为资产阶级治国需要提供了更切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构想和方案,明确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学说,这是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杰出贡献。

——摘编自魏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资产阶级法治思想》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治法”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治法”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法律主张与黄宗羲的“治法”思想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1-01-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表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展示了19C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宫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童一秋语文大辞海文学常识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分析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的体现。并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中的茶馆为情境,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末中国茶馆里的人物对话。(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清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7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材料三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统治者从政治需要出发,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义来巩固统治,也用佛道来安定社会,缓和矛盾……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弱。理学家提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学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他们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从天出发来论仁,认为天是万物的本源,天生人并养育人,而上天要治理宇宙万物,就不能靠刑罚,而是主要靠仁德,因此宇宙万物才如此有秩序,所以天是具有仁义精神的。他在强调“仁者爱人”的基础上,提出仁爱的对象不能是“我”、自己,而必须是他人,并由此推衍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材料二   作为影响最大的理学家,朱熹建构了以理为本原的理学体系。仁在朱熹理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天理的代名词。通过对仁的诠释,朱熹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仁是天理,彰显了仁之本原地位;仁是“百善之首”,突出了仁在五常乃至全部道德条目中的统领作用;不仅理清了仁之内涵,而且为“仁臻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奠定了前提;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对先秦儒家通过道德践履与天人合一的继承中,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新境界。

——摘编自魏义霞《朱熹对仁的诠释》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发展表现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董仲舒、朱熹思想的异同,并谈谈从中得到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分析比较其与近代维新派思想的关系。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历史学家们所写的已知世界的历史,都存在着局限。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出现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运动时期。1516世纪以后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各大陆之间的闭塞状态被打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为开阔。对神学思想的批判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逐步把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搏中解放出来,这些都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克服前人的某些局限,把世界历史著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但依然存在着缺陷:在总的倾向上,仍然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世界的中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视为陪衬。20世纪初期,对资本主义前景黯淡的忧虑动摇了西方史学家的欧洲中心论”,他们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以外的文明。

——《历史的整体性与世界性认识----西方史学家历史观念的一-个共同趋向》

材料二中国学者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后魏源又完成《海国图志》,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不过两书的作者都没有摆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魏源以为万里一朔,莫知中华。这一传统史观在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学家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对中国中心论的传统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之谬论,力求从外国.的治乱兴衰中找到强国的途径。

——《吴于廑文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史学家在研究世界史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与西方相比,历史观的变化有何异同,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观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2020-08-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