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哲人们被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并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一些具体建议。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社会契约”。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蕴育于维新运动期间,形成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发展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1898年发表译作《天演论》,涵盖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理念,批评封建专制君主对民众才智的压制,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国家的强弱系于国民素质的高低,严复与梁启超总体上强调国家自由高于个人自由。邹容、章太炎等以革命为号召,主张推翻旧制度,清除旧势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陈独秀于19159月创办《青年杂志》,发出“个人解放”的呼声。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等革命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与苏俄革命思想,进行革命启蒙,塑造革命“新人”。

——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中“革命原则”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欧洲近代启蒙思想相比,中国20世纪初启蒙思想的不同,并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至清中期,江南一地女性识字习文日渐普遍,出现大量能作诗撰词、吟诗唱和的才女。才女凭借诗文才艺展开交往活动。大家族的才女借助家庭、家人或亲戚的纽带展开与她(他)人的交往。才女的普遍交往促生了更为成熟的交往方式即社团集会。江南才女突破深闺中的女性形象,在人际交往与女教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以师、徒、友人、塾师等角色展开与士人、僧尼等的交往。明末家国巨变,礼教崩坏,才女作为一个“社会人士”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至清代,礼教纲常逐渐修复,性情思潮复兴与理教相矛盾,引发出对才女才情、女德的争议,但未能阻止才女数量的日益增多。随着才女创作意识的加深,对外交往的频繁,女性诗集大量出版,女性自身对“才女”身份更加认同,社会逐渐接纳“才女”这一群体。

——摘编自朱莉敏《晚明至清中期江南才女研究》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因此,妇女参与文化生活的情况自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学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该时期的知识女性(女诗人、女作家、女人文主义者等)身上。马格丽特·金发现,许多女性的求知生涯婚后就停止了。她们一方面受到大多数女同胞的误解甚至敌视,另一方面,大多数男子根据“女人有才便无德”的传统观念把她们视为不男不女的怪物。在社会舆论的重压之下,女人文主义者被迫或放弃学术,或进入修女院,或孤身独居。李萨·佳尔丁认为,女人文主义者即使在学术领域达到相当造诣,也无法凭此获得体面的职业,她们所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及其在人文主义学术上的成就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高雅的装饰。

——摘编自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明清时期江南才女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女性的处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二者处境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识。
2022-06-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祐二年(1057年)八月,宋仁宗始置校正医书局于编集院,选拔明医、知儒者,参加医籍的校订、编著工作。两宋时期,校正医书局成功地整理并校正了《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等十余部重要的古代医学经典著作。如《脉经》之校本,“则考以素问、九墟、灵柩、太素、难经、甲乙、仲景之书,及千金方及翼说脉之篇以校之”。校正医书局在整理校订《素问》时参阅了数十家传本,改错有6000余条,增注有2000余条。每一书毕,即奏上,下国子监版行。校正医书局还补注本草,修图经,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

——摘编自付艾妮《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特点》

材料二   1982年,政府部门制定了《1982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启动并重点推进了11种重点经典医籍的整理工作,同时规划第二批200种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任务。此后十余年里,《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编纂出版,该丛书既包含经典医籍和历代名著校注和辑校,如《黄帝内经素问校注》《神农本草经辑校》,也有历代名医名著集结汇编,如《东垣医集》《丹溪医集》等。整理方式包括影印、点校、注译、提要、语译、白话解等。改革开放以来,将古籍数字化、智能化也成为古代典籍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蓬勃发展的古籍整理事业锻炼了一大批当代中医古籍文献大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与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

——摘编自穆婧、李鸿涛等《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思考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医古籍整理的举措和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和宋代相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药典籍整理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医古籍整理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3-03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带有全盘西化的倾向,胡适就说过:“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又激起了一片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形成一股传统文化“复归”的浪潮。梁启超大叫“科学破产”,建立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西方精神文明,在他心目中也一齐崩塌。他决心要以“孔、老、墨三位大圣”和“东方文明”去“调剂”西洋文明

材料二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解制刀,精粹地分析了所谓“东西文化论战”。他指,现代资产阶级的文明,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思想学术方面,都比封建宗法时代的文明进步。中国文化的出路决不是“向后转”,而是“向前进”,“逐步前进,颠覆宗法社会、封建制、世界的资本主义,以完成世界革命的伟业—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李大钊期待着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崛起,“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类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进经济组织。不改进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定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

——材料一、二摘编自李华兴《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学者对西方文明及传统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全国·课后作业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舄(生皮制的鞋)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故发尚武之风,趋尚同之俗,上法泰伯、主父、齐桓、魏文之英风,外取俄彼得、日明治之变法,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其小民一听其便,则举国尚武之风,跃跃欲振,更新之气,光彻大新。

——摘编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8989月)

材料二   孙中山以阳历191211日为民国元年元旦,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共和成立,不用皇帝年号,而改为民国纪年,便于民众记忆;二是阳历没有闰月,减少了农历中闰月的换算,便于年度预算;三是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1912113日,孙中山发布《临时大总统关于颁布历书令》,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这部历书将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关服饰改革的主张,概述其主张改革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历法改革的措施,并简要评价其历史意义。
2022-12-20更新 | 13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呼在人类社会里位于中心地位的是人而不是神,人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而不是虚幻的神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又是在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评价空前提高。中世纪以上帝为主审、人类为臣仆的世界结构在人们脑中根深蒂固,当人类意识到有能力改变自身地位的时候,上帝无限崇高的主宰地位自然成了人类最向往的目标,于是人类无限标榜自身,无形中又重塑了一个上帝——人类本身。在希腊人的精神世界中,人神是在同一空间共存的,众神不能主宰人的命运,因为众神也在命运之中,不能摆脱命运的掌控。同样希腊人也不会标榜自身的全知全能。

材料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看来,命这是一股改变人们生活轨述的外在力量。通过人自身的不懈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安排,让未来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在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尤其是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表明希腊人对命运有着另外一种理解:希腊人是宿命的,他们承认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材料三   苏格拉底之死存在一个看似自相矛盾的选择:苏格拉底被不公正的处死,但他甘愿公正的执行这个判决。苏格拉底的理由表明他对死亡的选择绝不只是对个人尊严的考虑,他更看重的是法律的权威性和他所在的政治共同体得以存在的神圣性,由此可以清晰地透视希腊人文精神中人与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关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人文主又思想中单纯基于欲望、功利之上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在自由主义浪潮的冲击下的苍白与脆弱。

——摘编自马晶洋的《论希腊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在差异》


(1)根据材料概括并说明希腊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在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差异产生的社会背景。
2021-08-11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西洋体操首先在新式军队中引进。张之洞曾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其中,1904年公布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对初等、中等和高等学堂体育场地进行了具体规定,清政府还通过《操场规则》对《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场地设施的要求进行落实。民国时期,政府以健身、娱乐为目的来制定我国体育设施相关政策,1929年颁布的《各县市公共体育场暂行规定》和《国民体育法》以及1932年后各条例的出台,使体育设施按行政层级逐级建立起来。1935年前后的体育场地比1934年增加了近一半;1945年,行政院核准的《国民体育实施计划》等,均对各省、市、县及乡镇体育场地进行具体规定并要求按年限建成。

——摘编自孙成林《晚清至民国体育设施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4910月,在中华全国体育筹备会上,朱德指出"现在我们的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大会还指出,要把体育运动与新民主主义建设结合起来。1956年,国家体委提出了"加速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方针,1959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1979年制定的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1992年以来,党和政府又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问题,2005年,体育总局出台了《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体育主题。

——摘编自孙德红、田雨普长《新中国体育发展战略重点调整轨迹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发展体育的措施,并指出其目标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甄(1630—1704),清初著名思想家,对旅游有独到见解。他在《潜书·善游》篇中指出"陟高山"游长川",乃"人情之所乐"。他还以古代帝王贤者旅游的事例论证旅游与政事可以统一,认为帝王可以通过巡游,在欣赏原野之旷和山川之色的同时,了解民情,察吏奸倭,这符合人性的需要。鉴于后世的人们用因游败乱的例子反对一切旅游,他强调∶"人见太康游而有穷拒河,穆王游而淮徐作乱,遂谓败德之事莫过于游。夫二君荒淫昏髦,先自败德矣。"在"粒粒皆辛苦"的传统农业社会,旅游常被作为一种能够涣散人们意志的幽灵而遭排斥。而唐甄的旅游观,是在市民阶层兴起和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近代倾向的旅游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某种趋向。

——摘编自谢贵安《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


(1)根据材料,指出唐甄旅游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甄旅游观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刘景华《铸字的艺术-欧洲印刷术与知识大众化》

材料二   19世纪之前,在中国,木版印刷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直到19世纪后,近代印刷术才被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渐渐普及、发展和成熟。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官员和民众开始注意西式活字印刷技术。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创办了上海江南制造局印书处,部分印刷方式已采用近代印刷设备。在19世纪70~80年代,一大批有识之士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鼓舞下,成立了一批国人自办的出版社和报馆,大量的实际需求使西式活字印刷技术获得了加速发展的机会。中国印刷出版业者一项新的标榜是以西式活字与机器来排印,中国人在这一时期取代传教士成为西式印刷在华传播的主力。这一时期,国人的办报需求使西式活字印刷术在我国迅速普及,又因经营出版事业有利可图,因此,在光绪时期前后,上海新开设的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均采用西式活字印刷术印刷。

——摘编自马梓译《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与中国传播的异同,并分析近代印刷术在欧洲传播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印刷术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2021-01-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预占”是夏、商、西周三代宗教迷信的重要表现形式,特点是认为神灵拥有最终与最向的决定权.反映的是人对上天的完全屈从、把人的一切都交由上天来决定的观念。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不完全相信预占了,出现了所谓“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左传·桓公十一年》)‘圣人不烦(频繁)卜筮"(《左传·哀公十八年》)等说法。而且在各种预占中,用人的言行等自身因素来进行的预占,大大超过了龟卜与筮占,成为春秋时期预占的主要形式。这股重民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两种基本观念,一种基本观念是民神并重之论,另一种基本观念是更多人提出的民重于神之论。民开始普遍地受到重视,出现了一股普及于当时各国的重民社会思潮:主张不仅要从情感上,而且要从政策上真正地关切人民;既要用德义教化人民,还要厚其民生,给人民提供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

——摘编自黄开国、唐赤蓉《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转型》

材料二   文艺复兴在近代西欧观念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开明的学者立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基础。发展出一种以“人和人的价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欧洲的“神文主义”观念不断受到猛烈冲击。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赞扬人性的伟大,歌颂人生的世俗价值,强调自由意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最大杰作,进而在政治上反对压抑自由意志和个性发展的封建主义。尽管此时的“人性”“自由”等观念具有抽象性,但仍能唤起和集结各阶层的力量,从而成为西方近现代思想观念的基石。

——摘编自董小燕《近代西欧观念变革与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夏、商、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实现了怎样的转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成其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文化观念变革的主要内涵及意义。
2021-10-1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