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使英国第一个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1)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二制度的确立对英国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南洋归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建继昌隆缫丝厂·下图是该厂蒸汽锅炉和缫丝机的图纸

——引自王静芳《华人世界》

(2)依据材料二,指出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材料三“民国”取代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导致了材料三中的“变化”?并说明“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1840年以来,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西艺西政曾依次成为中国人概括外来之物的用语。这个次序反映了认识的逐层深化。……在一片风雨之势中,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历经了哪几个阶段?请你谈谈对西方“急速地渗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总体认识。

2017-11-09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往,很多学者把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 并以此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材料三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1)依据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2)观察材料二所给图示,指出本时段(1850—1929),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2017-10-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曾经开创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马丁·路德国家学说的中心内容是“君权神授”说,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授的,而教皇的权力是人为的,是不合法的,神授的君权有改革教会、钳制教皇的义务。他呼吁世俗的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改革教会的责任,割断与教廷的一切联系,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廉俭教会,要求政教分离。加尔文虽然主张政教合一但也认为君权神授,也提出要建立独立于罗马教廷之外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要求建立共和化、民主化的教会组织——长老制教会。这些思想都是资产阶级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1)根据材料比较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宗教改革思想方面的异同之处。
(2)结合材料回答,加尔文主张建立的长老制教会有何特点?在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该教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4 .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发现经历了长期、缓慢的历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儒者荀子说:“人定胜天。”《掷铁饼者》为古罗马时期著名雕刻家米隆的雕塑作品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人生下来就有罪。人是愚昧的,要在教会的引领下,杜绝一切私欲,尽全力崇仰上帝,以求“赎罪”。同时期的中国,皇帝号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人是皇帝的奴仆、子民。

材料三 圣母脸上露出微笑,充满了人间的欢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大致同时,中国《水浒传》中的宋江虽然被迫造反,最后仍臣服于朝廷,宁死不再反叛。

(1)据材料一回答这个时代东西方对人有什么共同认识。

(2)据材料二回答此时期东西方普遍认为人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此时期东西方艺术作品对人的描写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谈谈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吗?

5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属于哪家思想家?他的最核心的观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给儒学思想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态度是什么?这与材料一、二有何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2016-11-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新疆区库尔勒市四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2: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3: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4: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4与材料3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