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视与利玛窦订交为荣”,“投刺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指古代文化典籍)”。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都有采用……至于其读者,既有官员,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

——汤霞宋以丰《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2019-03-13更新 | 204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自然发生的过程,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化圈主要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儒家经济思想随着儒家思想在汉文化圈内的传播,深深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经济思想。在日本,646年的大化革新制定了班田收授法,受田的公民负担租庸调。……租庸调是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在实行均田制基础上,于624年颁布,……。均田制所体现出来的均田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儒家并田思想的真正实现。因为井田思想无非代表着一种平均分配土地的要求或愿望。日本的班田和新罗的丁田相当于中国的均田。15世纪的越南黎朝实行禄田制,即以禄田代替薪俸。……也正是北魏隋唐均田制的同生制度,叫职田制,它在中国沿用至明初。

——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方才休止。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思想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德斯鸠提出的这一著名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最早在哪个国家得到实践?这一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日本学者薮内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宋徽宗赵顼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李约瑟博士所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特点的影响。
4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西方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面两幅图片为同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图1 拉斐尔的圣母像                         图2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材料二   “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利得心和贪欲心。至于祈祷之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罚。”

——“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在(宗教改革)不长的时间后,1581年7月,新教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紧跟其后的英国清教徒(基督新教中加尔文主义者)在1649年将查理一世推上了断头台,成立了共和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迎来了新教国王,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宪政体系。……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

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

——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两幅作品的共同特点。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
(3)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内在联系?
(4)材料三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严复思想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进中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上的探索活动。这一探索历程有何特点?

材料三从革命斗争的这种失误教训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具体事例。

2018-02-1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六次学分认定考试历史(理)试题
6 .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面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他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上述不同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第五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鸟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

——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


(1)据材料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二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并分析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因素。

2018-11-02更新 | 7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

——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

材料三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