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材料一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材料二   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我们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具体认识,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对待外国发展经验的态度,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1-02-0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2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3次组卷 | 24卷引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

——摘自黄庭坚家族《黄氏家规》

父之所责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摘自《朱子家训》

睦宗族,和乡邻。禁凌暴,守击纪。戒争讼,莫为非。宣圣谕,敦族义。圣谕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谕六言”即“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节选自《中国古代家规族约》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

——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规、家训”内容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家规、家训”有何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结合时代背景作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忱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年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材料三   谭嗣同谴责那些自苦其身、以剥削农民为务的老财主,说他们“宁使粟红贯朽,珍异腐败,终不以分于人”。这种结果是愈俭则愈陋,民智不兴,物产凋敝(《仁学》)。认为兴办新式工商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日多,财富日丰,那种“人人俭而人人贫”的局面就结束了。严复《原富》按语:“今使一国之民,举孜孜于求富,即富矣,又不愿为享用之隆,则亦敝民而已。……是故理富之术,在一国之母财(积累)支费(消费),相酌剂为盈虚。”

——刘含若《中国古代消费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中两人的消费观。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其(君主)未得之(天下》 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于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1)概括材料一中所表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产生这种思想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并予以评析。(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2016-11-27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重庆巴蜀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

材料二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不仅出现了“市民文化”,宋代科技最高水平和成就的三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广泛地应用于刻印书籍,这就为学术思想的传递提供了重要媒介和渠道,从而使各学派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得以储存、积累和传播。总之,宋代发达的物质文明促进了宋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弘扬。

——《宋代文学与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小说以其完备和丰富将叙事文学推向了极致。从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

——林岗《明清小说评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的主要写作风格

(2)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市民文化”在宋代文学、绘画方面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代发达的物质文明促进了宋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弘扬”的观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的辉煌”的原因。

2017-1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川三校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据材料一,指出李约瑟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材料二:

中国西方
①明代徐光启编著《农政全书》。
②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刊行。
③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①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②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
③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起完整的力学体系。

(2)据材料二,概括16—17世纪,中西科技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

在宋初诸儒复兴儒学活动的基础上,……他们反省儒学危机,突破了章句训诂之学的局限,注重从整体上探索、把握儒家经典的内涵,根据自己的主观体认来直接领悟并阐发儒家经典中蕴含的大义。与此同时,他们在探究佛道之学长处的基础上,立足儒家而又光搜博采,兼收并蓄,充分吸收利用佛道之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在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理论探究之后,新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儒学走向复兴。

——百度百科•宋代儒学

材料二   《清史稿选举志》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死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薄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三   1903年清朝《教务纲要》强调:“学堂不读经,则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必须曾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要义,以定其心性,正其本源。”

1912年1月,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同年2月,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提出“实施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大教育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的教育特征,并对清末民初教育政策的变化进行评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明)李贽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就对儒学极为赞赏,他认为中国人用自身道德伦理来协调人间事物,这比欧洲由“上帝”来支配要进步得多。……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天主教会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显然,他推崇中国的儒家文化,主要就是看到其中有一种他在当时欧洲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精神(其具体表现就是宗教宽容)。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李贽的主要思想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黄仁宇认为“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伏尔泰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