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孔子讲学图

雅典学院(左上角苏格拉底正和四位青年交换意见)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母子像作为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时代背景不同,代表性的作品特色各异。


(从左到右)第一幅图摘自中世纪壁画《康奈诺斯皇帝夫妇与圣母子》(局部);第二幅图是摘自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绿垫圣母子》;第三幅图是现代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于1926年创作的《在三个目击者前掴打年幼耶稣的圣母》;最后一幅图是艺术家达利于1950年创作的《利加特港的圣母》,圣母双臂抬起呈金字塔状,圣婴和一个原子核在她空心的身体里,所有一切都是悬浮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背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从图3中任选两幅画作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 .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学校发展铭刻着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宋朝简明学制图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注:

国子学:最高学府,招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学生。

太学:招八品以下子弟或平民优秀子弟为学生,主要学习儒家经书、《内经》《道德经》《庄子》等。

辟雍:太学分校。

四门学、广文馆:准备参加科举的预备学校.武学:宋朝始设,为应对外患培养军事人才。

律学:设断案和律令两个专业。

书学、画学:主要学习书法,绘画专业课程及《论话》等理论课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东京大学于1877年成立。东大模仿德国大学的做法,国家主义色彩浓厚,文理科比例为6:4,鼓吹“法科万能”,为日本现代化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政治、技术官僚和高级研究人员。到19世纪末,日本大部分阁僚均毕业于东京大学。到世纪之交,日本的医科大学借助于兰学时代的雄厚基础,已接近国际水平。1878-1900年共培养35200名大学毕业生,基本上满足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此外,日本认真学习西方的实业技术教育制度,注重中等技术专科人才的培养,到1900年中等实业技术学校已有290所,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日本工厂,企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熟练、敬业的技术员和技工。明治时期的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大学创办的背景,并简述其对日本的影响。

材料三1898年7月,光绪帝批准总理衙门上奏的《大学章程》,置仕学院。12月京师大学堂开学,设诗、书、礼、仪及春、秋六科。1899年,中西并学,除经史外,开设算学、格致、化学及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日文等普通课程,另立史学、地理、政治专门讲堂。为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教育的开端。

1902年,师范馆开学招生,甄拔各省绩学之士。振兴实业为其办学宗旨之一.1907年,进士馆改为法政学堂。1909年,始筹办分科,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各科俱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学生升入,近代意义的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校,总监督改称校长。1917年,蔡元培任大学校长,整顿校规,祛除弊习,停办工、农各科,专办文.理、法三科。全校学生增至两千人,校中又创设各会,如进德会、哲学会、理科化学演讲会、雄辩会,体育会、技击会、阅书报社、学生储蓄银行、消费公社等。

——摘编自《北大简史:京师大学堂到2l世纪的北京大学》

(3)阅读材料三,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8-01-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5 .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面两图,与唐代书院相比,清代书院分布有哪些变化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女传·母仪传》又记述,卫定公(公元前588—前577年在位)的夫人定姜,为儿子娶妇后,儿子不幸早亡,媳妇又没有生孩子,所以在她服丧三年后,便劝儿媳妇改嫁,还“自送之,至于野”。
——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
材料二 正史中所载烈女数(见下图)

材料三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子,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 李贽《答以女人学道见短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遇了何种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正史中所载烈女人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世界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但丁•阿利格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
材料二 观察下图

(注:图中间是一个天平)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请问材料一体现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2)请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对材料二进行解读。
(3)根据材料三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何种政体?材料三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8 . 诗文、书画、戏曲,汇聚悠悠万事,浓缩人生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赏下图郑板桥的《幽兰图》。

(1)该作品有哪些特点?作者在作品中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材料三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3)据材料三概况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9 .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国际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材料三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思想力量》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哪些内容。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16-11-18更新 | 9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在欧洲强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并开始对外扩张之时,弃旧图新的日本人开始寻找图强之路。被称为日本历史上从未有过之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明治维新帮助日本摆脱了西方大国的欺凌,成为唯一一个跻身于帝国列强行列的亚洲国家。
材料一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五条誓约》
材料二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意愿,所以暂时兴办官立事业,是以示例,以诱导人民。”“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有赖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在于人民是否勤勉于工业。”
材料三 涩泽荣一被誉为整个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祖师爷。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涩泽子爵·话论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五条誓约》的实质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
(2)从材料二中看出日本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种政策是如何实践的?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涩泽荣一提倡“《论语》加算盘”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