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根据下列材料信息及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者学派中的)一些人则把自然与法律对立起来,强调自然(注:这里指人的本性)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他们要求废弃约束违反自然的法律、习俗和伦理,建立起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普罗泰格拉特别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它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正义也是美德,而这种美德的基础是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人与我之间关系的知识。勇敢也是美德,而理性的知识贯穿于勇敢之中;没有理性的知识,勇敢是无益的。节制也是美德,而节制离不开克制欲望、了解需求、严于律己的知识。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丛书》

材料三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智者学派的核心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怎样的思想主张?它们的重大影响主要有哪些?
(3)材料三赞美了什么?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什么核心思想?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57月,在美国田纳西州戴顿镇举行的审判,吸引了来自全美以及世界各地的200多名记者和成千上万的声援者。控方代表是美国著名政治家威廉·布莱恩,案件起由是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在课堂上讲授进化论,涉嫌违反田纳西州法律。审判结果将决定能否在公立学校继续讲授进化论。达尔文的学说曾经比较平静地被美国知识阶层所接受,直到基要主义基督教派兴起,才遇到了麻烦。威廉·布莱恩认为德国的军国主义以及美国的强盗大亨都与进化论有关。在他的努力倡导下,1921年至1929年间,反对进化论的立法议案在5个州获得通过。美国公民自由联合会认为它(指禁止讲授进化论的法案)违反了联邦宪法,是对学术自由和科学教育进行的宗教限制。因此,他们支持戴顿镇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以此挑战田纳西州禁止讲授进化论的法律,结果引发了这次审判。由于进化论当时被认为是支持“猴子变成人”的,斯科普斯案又称“猴子审判案”。双方多次针锋相对地辩论之后,被告方败诉,斯科普斯被罚款100美元。

——高博《进化论在美国的百年之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美国遭到激烈反对的原因。
(2)“猴子审判案”的判决结果说明了什么?
2020-11-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爪法和碗唇法。他还经过精密的实验,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梦溪笔谈》还记载:毕异是宋初的一个杭州书肆刻工。庆历年间,他根据实践经验,发明了在胶泥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

材料二   1766年,在企业家罗巴克的赞助下,瓦特正式开始蒸汽机改进研发。几年后他研制出带有冷凝器的蒸汽机,但动力性能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1773年,罗巴克破产,瓦特的事业陷入停顿。1776年,企业家博尔顿与瓦特签订了科技史上著名的“博尔顿契约”:博尔顿为蒸汽机提供从研发到竣工一切必要的条件;若蒸汽机研发成功,博尔顿、瓦特按照21的比例分配利润;若研发失败,博尔顿承担一切经济后果。瓦特继续潜心研究,到1786年,相继完成了蒸汽机的三次技术革新。濒临破产的博尔顿此时孤注一掷,四处借款。1790年,随着气缸示工器的发明,历时24年的万能蒸汽机终于发明成功。

——刘鸣韬《蒸汽机发明历程的几点启示》


(1)依据材料,比较瓦特蒸汽机与宋朝时期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发明原因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中国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而蒸汽机的发明则引起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末期与阶级社会早期,我国出现了很多神话,其中不少是家喻户晓的,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这些神话极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初民的核心价值观。西周时期,制订了较为严谨的礼制,如孝、忠、德、礼等。……到西汉时期,汉王朝经过反复比较和慎重选择,最终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格局。从此,儒家从春秋战国时的一个普通学派一跃而成为天下独尊,特别是董仲舒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所谓天人合一价值模式的确立,事实上就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封建化的最终完成,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完全政治化、宗教化了。

——周兴茂《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变迁与当代重建》

材料二在先秦时期,已经将矜老恤幼道与德等价值观与司法原则结合在一起。《唐律疏议》开宗明义地指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并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以钱赎罪)。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从先秦到清末,亲亲相隐(指面对自己亲属的犯罪行为,有所袒护、隐瞒,不检举者,不追究包庇责任,检举控告反而要处罚——谋反等除外)的法律原则一直没有改变。

——转引自周名峰《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典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最终完成的原因。
(2)分析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对古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6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根据所学说明启蒙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2019-11-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第一中学2019-2020高二上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材料二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二中汉初之“失”的含义,并概括董仲舒所谓 “当更化”的内容。

材料三   几个世纪以后,对李贽的缺点,很少有人指斥为过激,而是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简评李贽的思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但丁(1265年至1321年)应该说是最早提出国家统一的人,在其政治学名著《论君主制》中他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来实现意大利的统一,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保障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幸福。继但丁之后的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更加系统地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他在《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明确阐述了教会组织不是“强制性权力”机构,只是一种会众组织,不应在世俗政府中享有豁免权和干预权。非但教权不能干预俗权,教会内部人事任免包括教皇职务的任免,乃至教徒大会的组织和召开这类事务,也必须由俗权定夺。

                                ————摘编自杨国顺《文艺复兴运动与欧洲近代国际社会的形成》

材料二   启蒙运动要将民众从专制的政权控制下解放出来,就必须反对王权;要摆脱王权的压迫,又必须批判支撑王权的意识形态——以教会为象征的蒙昧思想。所以,启蒙运动就成了通过批判教会的蒙昧思想、摆脱王权进而争取民众的思想权利和各种社会权利的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思想运动最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运动表现为争取“天赋人权”的社会革命。在这个运动中,宗教体现在思想上的蒙昧与教会和王权在政治上的专制就成了思想批判和社会革命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会就是启蒙运动中的反面教员。

                                                              ————摘编自单纯《反思启蒙运动中的宗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王权态度的变化,并说明此变化的影响。
2018-12-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卢梭认为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人民作为主权者而享有的国家最高统治权,只能由它自己来行使,而不能通过代议制等形式假手他人。对于卢梭来说,作为主权者的人民并不等于全体公民的机械相加,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生命和意志的独立主体,它的意志就是所谓“公意”。人民“公意”的体现是法律。而立法权必须由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民直接行使,而不能由他人代为行使。在近代西方国家实际得到实行的乃是代议制理论。

材料二秦以后的君主,在解释自己的权力来源时,强调自己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格,这种“君权神授”的观念在近代虽被认为过时,但它使得国家主权的体现十分简单明确而没有任何疑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精英人士们接受了国家“主权在民”的观念,但当他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这一问题时,却面临着因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中国精英围绕“国体”“政体”问题进行了反复不断的苦苦探讨。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魏光奇《选择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文化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国家区别于卢梭行使“人民主权“思路的表现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未20世纪初中国精英人士们思考人民如何体现自己的主权者地位的背景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为车上油)及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材料二:下图是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017-11-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