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

第一段是:为何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18-10-2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长庆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0月)历史试卷

2 . 20世纪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与奋斗。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的思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民权主义”的含义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纲领的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有哪两大创新性理论成果?列举建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毛泽东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著作。

(3)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指导意义?

(4)上述三位历史伟人在创立思想理论方面有何共同特点?

2018-10-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018-10-2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表

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
项数2225259257788

——《中国的世界纪录》

材料二   1684年应天文学家哈雷的请求,牛顿完成论文《论运动》,并在修改此文的过程中,提出了第一和第二定律。他将这篇论文充实、扩展,两年半以后完成近代科学的奠基性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材料三   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的存在会使四维时空发生弯曲,万有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回到平直状态。

——爱因斯坦《相对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哪个行业?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府的政策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经典力学的主要科学理论,指出近代科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论对经典力学有何新发展?

(4)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10-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差异。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   6世纪末来华的耶稣会教士利玛窦在一封信中说:“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他们以不同于我们西方人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日食、月食。”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三   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四   中国人在科学实验发明上的确非常伟大。问题是:它为什么没有继续上升到理论,构筑起其理论体系,或如西方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结合材料二所学知识,从医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各举一例证明利玛窦的结论。

(3)结合材料三所学知识,简答董仲舒为什么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结合材料三、四从思想文化方面回答材料三中李约瑟先生的“问题”。

2018-10-2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   “美德即知识”。

材料三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段独白

材料四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五   伏尔泰把上帝比作“两足禽兽”,把天主教会称作“民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将罗马教皇说成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把天主教会专横的教士称为“恶棍”。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是古希腊时期哪位先哲的思想?指出他们思想的异同

(2)材料三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哪一重大变革运动?其核心是什么?材料三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一、二有何关系?

(3)阅读材料四,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阅读材料五,说出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

7 . 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个激荡的时代,它所统辖的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材料三北宋兴起的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一位文学家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缺)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北宋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的“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材料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宋代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绘画的影响。

(4)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某一方面的新变化,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2018-09-07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在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中意大利、德国、法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它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它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己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为什么130年之后,创造美的源泉就枯竭了呢?因为,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德国人把这一孔泉眼给堵上了。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葡萄牙人则发现了去印度的航线。……从此,尼德兰取代意大利,成为东西贸易的必经之路。1517年,马丁·路德……点燃了宗教改革的烽火,并最终导致教会的分裂。……对于意大利来说,教会分裂意味着财源的枯竭。

—【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2018-09-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舞榭中传唱。

材料二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材料三(下图)

材料四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2)除材料二所述外,宋代著名词人还有谁?说明其词风特点。

(3)据材料三中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戏剧艺术发展的概况?

(4)材料四中,为什么“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

2018-09-0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