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呢?……文艺复兴期间工匠的地位的提高,使工匠与学者之间自文明开始以来一向非常脆弱的联系能得到加强。……工匠拥有古代的旧才支术,并在旧技术上添加了中世纪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发明。同样,学者提供了关于被重新发现的古代、关于中世纪的科学的种种事实、推测及传统做法……威廉哈维(1578-1657年)之所以能作出关于心脏和血液的运动的伟大发现,是因为他坚决不理睬对体力劳动的这种藐视。数十年间,他一直进行各种艰苦的实验。他切开从大动物到小昆虫的种种生物的动脉和静脉,谨慎、耐心地观察和记录血液的流动和心脏的运动。……地理大发现和海外地区的开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新的植物、新的动物、新的恒星甚至新的人们和新的人类社会相继被发现,所有这些都向传统的思想和设想提出了挑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科学的进步通过广大公民的个人启蒙促进了社会进步。启蒙思想高扬人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为启蒙运动时代科学的繁荣开辟了道路。19世纪被称为“科学时代”,对思想文化的影响日益显著。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广泛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使人们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还导致发展演化的世界观形成,并深刻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材料三古代科学的发展主要依赖学者的潜心研究,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赖工匠 及其他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对各种实用技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和技术两相分离。 近代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相互联系,并逐步走向密切结合,技术在科学的指导和推动 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自人民版必修三教材《近代以来 科学技术的辉煌》)


(1)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在牛顿、爱因斯坦、巴斯德、达尔文中选择两位,分 别举出其在近代科学领域的主要贡献。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启蒙运动时代,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于 “理性”的质疑。
(3)材料三中“技术在科学的指导下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指什么史实?
(4)阅读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助推近代“科学革命”的至少三种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是我国倡导功利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认为“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愚也”。墨子又强调利己的实现存在于利人之中,所以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他要求人们消除自私,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自我。墨子实现其功利目标的方式是“控欲”,对老百姓来说,他们的“利”只需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即可;对统治者来说,墨子认为要“非乐”“节葬”“节用”。战国时墨家与儒家同为“世之显学”,但“汉代以后儒家独尊,墨家则几为绝学”。

——摘编自《中西功利主义思想比较》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墨子功利思想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以后墨家思想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推动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入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国文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一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

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5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6 . 有人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以及政治结构、文化等层面已经有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更迭,学术研究的气象发生极大变化,经世实学思潮涌动,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批判了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的空疏学风,重新阐释儒学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和学风。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黄宗羲提出“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自国子监至县学,建立一个与自天子至县官的官僚系统相平行的独立的舆论监督系统,建议“公其非是于学校”……晚明思想家在义利观上有着诸多义利统一的言论,黄绾在《明道编》中提出“利不可轻”、“义利并重”的理论。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社会转型的迹象(或近代化的曙光)。

7 .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

—胡适《介绍我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

2018-09-2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署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理又被称为“新儒”,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林则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最先拿起西方这把尺于量出了中国的短处。鸦片战争是中西之间武力的较量和竞争。曹被看作是朦胧一团的泰西,如今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是舰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林则徐,对这种压力目赌身受,终身不能释怀。尽管他曾相信,禁止茶叶、大黄的出口即可治西人(断绝对英贸易,即可阻断英国财源而使其亡国),但战争的权威性,迫使他重新认识对手。于是,他在广东竭力主张买炮、买舰,同时翻译外国人所办刊物。后来,他把在广东搜集的资料给了魏源。魏源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他(林则徐)能临危受命,“原知此役赴汤蹈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而“为天下计”,毅然赴广州领导禁烟。……1841年,被解职的林则徐在得知浙江沿海的败局后,开始深刻检讨以往的作战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船炮水军”的建议。这一设想,是对其先前“以守为战”方针的否定,这显示其探索新知的努力,以及林则徐思想的进步。

——根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林庆元《学习和发扬林则徐精神》、茅海建《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组编

(l)结合材料,概括说明林则徐“拿起西方这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的短处”的涵义。

(2)根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以多维视角评价林则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遨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