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法律思想的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迚步的重要推力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一:圣人之治也,审二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治;必二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乀业成矣。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第 554 条:所有权是无限地利用开支配物品的权利,但利用以不违法律禁止为限。

第 545 条:除非供公用开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

第 1101 条:契约为一种合意,依此合意,一人戒数人负担给付,作为戒不作为的债务。

——法国《民法典》


(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法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发而改发,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发而改发。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收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4)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020-11-1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以来欧洲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十三世纪末,意大利开始充满具有个性的人物,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当这种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掌握当时一切文化要素的特性结合起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全才。

——摘编自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文化》

材料二   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天主教会确立了其在精神和信仰方面的权威地位,而随着民族意识的强化,各地区都强烈要求教会民族化、世俗化。1517年马丁·路德写出《关于赎罪券的95条论纲》,在论纲中提出“信仰得救”理论,个人可以通过阅读《圣经》和上帝直接对话,个人理解是支配自身行为的唯一指南。《论纲》得到了普通民众的支持。他坚持主张由国家掌握宗教领导权,得到部分诸侯和世俗统治者的认同。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三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类意识”觉醒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纱幕在意大利消散的文化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受到广泛支持的经济和政治背景。据材料二,分析马丁·路德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请你谈谈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惰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现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致,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构建“理学思想体系”的出发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两种主要途径。
(3)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是什么。由此推断他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 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严复《辟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观点的思想来源。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名称备注
1898.3《日本变政考》康有为编译呈光绪帝御览
1901.5《美国独立檄文》《国民报》第1期
1903《法兰西人权宣告书》《政治思想之源》
1918.11《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青年》
1920.8《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陈独秀审定,上海出版

材料二   “惟前代革命如有明及太平天国,只以驱除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自志士东游以来,译本书如风发云举,一切学科日见进步,政法诸书尤辟浑茫,欧西巨子之学说,滔滔焉飞渡重洋,竞灌输吾同胞之意识界矣。”

——夏清贻《金陵卖书记》

材料四   “这次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像这般……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指出材料一表格中名称栏所列内容在各国的实践。根据材料一,概述先进中国人效仿世界各国寻找国家出路经历的三个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主要成就。指出材料二中“国民革命”与以往的“英雄革命”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020-04-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中国共产党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表现。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

——《列宁选集》第四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观点并指出其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有何相似的发展与突破?
(4)综上,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20-03-26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他于185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物种起源》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在浅色的样树林里,浅色种类的城通常是深色种类的城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城通常为浅色种类城的16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用上述现象阐释了什么观点。指出《物种起源》诞生的思想条件。

材料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必保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起自然种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原因。另外两大发现是什么。

材料三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常理由……经济上,舒造的、心满意足的上、中是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做出的任何干预。……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达尔文学说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科学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8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68次组卷 | 35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哥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213次组卷 | 23卷引用: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3月网络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