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列强在蒙古、西藏、新疆地区策划分裂活动,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出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五族共和”成为传诵一时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第一次使用了“民族复兴”一词,并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5年国民政府设立民族扫墓节,1937年国共合祭黄帝陵。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面对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奋起抗英;中法战争中,冯子材以七十高龄和法军拼杀;甲午战争时,邓世昌血染黄海。为改变中国现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把轮船、火车、手表、望远镜等西洋技术看成“正正堂堂之技”。郑观应主张“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康有为发表的《物质救国论》,界定了“物质学”即科学的概念。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李大钊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开展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以救治国人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

——摘编自缪克成主编《民族精神》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作用。
2 .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他们既关注革命事业,又思考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二: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欧洲“犹有社会革命”的原因。为避免类似革命的发生,他先后提出了哪些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张。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2021-01-0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凤鸣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的思想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

——摘编自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己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规范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

——班固《汉书·儒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经典建筑简介

建筑名称及图片建造时间建筑风格及特点

[德国]科隆大教堂
1248年始建哥特式建筑(流行于12-16世纪的欧洲)。
科隆大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最高处约157米。教堂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情感,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意大利]维琴察圆厅别墅
1552年建成文艺复兴式建筑(流行于15-17世纪的欧洲)。
维琴察圆厅别墅四面均用同样的大台阶通向户外,门廊装饰罗马式廊柱。建筑简洁大方,各部分比例均称,构图严谨,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一种纯洁、端庄和高贵的美感,也有诗情画意。

[意大利]圣卡罗教堂
1641年建成巴洛克式建筑(流行于17-18世纪的欧洲)。
圣卡罗教堂是位于罗马的天主教堂,建筑立面的平面轮廓为波浪形,中间隆起,基本构成方式是将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典柱式曲线化,同时添加一些经过变形的建筑元素,例如变形的窗、壁龛和椭圆形的圆盘等。教堂内部结构几乎没有一条直线,装饰主要以大理石和金箔为主,显示出天主教会的财富与权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3-17世纪欧洲建筑流行风格的演变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思想原因。
2020-12-2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儒学的一个显著特质是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通过对“德”的阐发重建礼的合法性。……在尽可能维护周礼的前提下,儒家的“德礼体系”对周礼之精神进行了重新解释,改变了周礼以血缘、出身为标准分配社会资源和权力的原则,以内在之“德”取而代之,作为人能够配享礼乐的前提条件。周礼本来只施行于贵族阶层,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孔子却“有教无类”,不但将包括周礼在内的礼乐文化传播给社会上的各个阶层,而且主张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按照周礼之“亲亲”原则,官员任用、人才选拔皆举“亲故”,孔子却主张“举贤才”,最大程度地倡扬“贤贤”之原则。……可以说正是经过儒家的一番改革和重新阐释,德才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实质,礼治才成为德治的同义词。

——王海成《德礼与道法:先秦儒、道“治道”的形成及异同》

材料二   董仲舒的尊君和大一统主张,最直接地反映了汉武帝时代中央集权帝国的政治需求。具体化为伦理道德,便是“三纲”,以及“五常”。三纲五常对于整合社会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对于农业社会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行为规范和心灵归依。董仲舒认为儒家经典《春秋》包含了万事万物兴衰的道理,规范了政治秩序、人伦道德。他把《春秋》的微言大义系统化,神化孔子和《春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德治”对周代“礼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新儒学中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2020-12-2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儒家将周代礼乐文化提升为礼义文化,它超越古代宗教,又不反对宗教,在宗教问题上持中庸态度。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命题即儒家人文理性宗教观的典型命题。儒家认为,“祭思敬,丧思哀”,宗教祭祀的意义主要在纪念天与祖给予人们的恩惠,使人不忘根本,表达思念报恩之情,至于天神祖灵是否真有,并不重要。关于宗教祭祀,《论语》中曾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易传》提出“神道设教”的观点,这就是宗教的社会道德功能说,或者“道德宗教”的思想。儒家把神道看成人道的组成部分,是成就人生的要素。神道的目的在于完善和加强人道,如果有害于人道,那么神道便失去其本来意义。

——摘编自牟钟鉴《中国古代的民族观与宗教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儒家宗教观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代士大夫提出:“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有博大的社会胸襟,深切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主张人人皆可为圣贤,以圣贤为目标,就会表现出一种圣贤的精神气质。到了明清之际,一些士大夫认为,只讲成就圣贤人格还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豪杰精神,才不会出现亡国亡天下的惨痛历史。著名代表人物有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认为士大夫必须要具备一种智勇双全、创造功业的豪杰精神。士大夫要做圣贤,首先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豪杰,有没有经世的能力,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有没有卓越的事功。

——摘编自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之际“士大夫精神”侧重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0-12-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
2020-12-15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出·印象》,是法国画家克洛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的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都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主画成的。

——摘编自邵大箴《外国美术简史》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日出·印象》这幅绘画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信息进行分析。
2020-12-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