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改革与社会进步。

材料一   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材料二   北宋前中期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简表

年代收入/贯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的异同。
(2)材料三中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否客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张之洞持此看法的原因。
2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基督教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罚罪。

——“九十五条论纲”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材料四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三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如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4)概括材料四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末,孔子自由讲学,儒家兴起。下建战国,百家竞兴,游士声势,递增递盛。一面加速了古代封建统治阶层之崩溃。一面仪成了秦、汉以下统一大运之开始。中国四民社会以知识分子“士"的一阶层为之领导之基础于以奠定,是为中国史上,士阶层活动之第一期。两汉独尊儒学,创设了此下文治政府的传统,是为士阶层活动之第二期。

——王国维《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整个18世纪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向,那就是中间阶层的数量和影响增加。由于海外贸易的扩展,育人人数和财富都在增长。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它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自己的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独立。1761年以后,商人和律师在议会中占的席位还渐增多,这反映了经济的扩张和中间阶层的成长。中间阶服不会把自己圆于一隅之地,而是寻求更广间的场所,拓展更大的活动范围。

——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士阶层活动“第一期”、“第二期"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中间阶层壮大的历史影响。
4 . 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捉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因此,“欲图根本之教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来缚中解放出来。


(2)新的启蒙运动是指什么?列举2个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史实并简要说明。
2020-12-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京津班)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自然法的认识,并分析各个阶段产生不同认识的社会背景
时期人物主张
6世纪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早期格老修斯(荷兰思想家)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晚期洛克(英国思想家)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卢梭18世纪(法国思想家)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2020-12-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代的占卜结果会被记录在甲骨上以显示商王的权威。周王则将赐封官职等事铭铸于带有神秘威严气氛的青铜器上。无论甲骨文,还是金文,当被书写在带有神秘性和权威性的材料上时,也就被赋予了某种类似的气质。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这些文字也都被政治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垄断,正如黄帝创制表意文字的意图就在于避开俚语方言以控制人与神交往的媒介。

——摘编自苏颖《文字与王权一探索中国一元权力结构政治文明的一个视角》等

材料二   1456年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这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用统一的本国语言印刷的文本资料降低了知识信息的解码成本。15世纪中期,欧洲会识字的男人还不到10%,到17世纪早期,已经有超过30%的男人和10%的女人会读和写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受高级教育的状况,使看书学习逐渐变成小孩、少年和青年人的日常生活的焦点。此外,为解决印刷行业的利益冲突,1469年威尼斯通过立法,规范了印刷商在指定时间段里印刷和销售一本指定的书籍的权利,这成为知识产权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

——摘编自余军华、李贞芳《印刷术与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学视角的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骨文、青铜器金文和石刻小篆三种文书形态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统治者采用这些文书形态的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印刷术传播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唐代以前,儒家文化已经传播到祖国的西部边疆地区。1969 年,在新疆吐鲁番的阿斯他那墓地一座唐墓中发现十二岁儿童卜天寿所抄写的《论语·郑氏注》残卷。宋、辽、金、元时期,辽统治者提倡学习儒家经典。金曾以儒家经典为学习、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西夏自元昊后,积极吸收汉民族文化,仿行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礼俗。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实行“推古朝改革”。

唐帝国建立后,从630年起,日本共派出18次遣唐使,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改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代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公元1598-1626年,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译成拉丁文。

翻译儒家经典的热潮,一直持续到清朝初年。 这些儒家典籍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和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十分崇拜儒家思想中的自然神论。法国狄德.罗将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作为有力武器,用以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儒学传播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传播的影响。
8 . 教化与基层管理

材料一   “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员,类似于“清官”。班固《汉书·循吏传》为西汉文翁、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位官员立传,下表依据《汉书·循吏传》列出了其中四人的事迹。


材料二   明朝土地兼并严重,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被迫成为佃户或者流民,“沙县贼陈政景……纠清流贼蓝得隆等攻汀州城”。在武力镇压的同时,王阳明意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认为社会秩序的治理必须加强德治,从整顿民风、施以教化、唤醒良知入手,于是颁布了《南赣乡约》。王阳明在《南赣乡约》指出,“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从相关县志中可窥见其治理成效,如瑞金县“近被政教,甄陶稍识,礼度趋正”,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物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摘编自赵炎溪《王守仁的(南赣乡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汉时期循吏的特点,并简要说明形成相关特点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王阳明颁布《南赣乡约》的原因及影响。
2020-11-07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出现的原因有几点:首先,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不言自明的权威性,重新建立思想与知识对于世界的有效解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次,王室的衰微使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与知识流入诸侯的领地,而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的文化人,这些文化人在王朝格局中地位的上下移动,使他们的思想和知识处在变化之中;再次,“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侧重点,王官失守之后,文化人的分化则使“知识——思想"也在分化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贾谊是汉初儒家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驳杂"性特点,既有法家渊源,道家痕迹,也包含阴阳家的成分。此外,墨家思想以及在战国大显其道的纵横家思想等,贾谊也都有所汲取。但毋庸置疑,贾谊学术思想的本质属性还是归于儒家,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摘编自汪高鑫《汉初儒学思想的“驳杂”性特征——以陆贾、贾谊为中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自具特色思想体系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贾谊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   李贽认为:“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焚书·答耿司寇》)

(李贽)被捕后接受讯问,他回答说:“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在他自裁以后气绝以前,他用手指写了王维的一句诗以解释他的死因:“七十老翁何所求!”其消极悲观的情绪已显然可见。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对孔子评价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观点的进步意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李贽悲观的社会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