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3 道试题
1 . 牛顿的理性精神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学说通过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得到深化,但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却走向牛顿主义……就是把牛顿建基于近代物理学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理性”推及为一般的人类理性。通常认为,牛顿的“科学理性”主要表现在:牛顿从来不相信依靠信仰或权威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极力否定古希腊特别是中世纪自然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无法经验证明的先验假说,他从来不发表不能用观测或实验证实的观点和理论。同伽利略一样,牛顿坚信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认为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简单、均匀的数学秩序。

——郑晓松《牛顿力学革命之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意义》

材料二   牛顿的理性精神深刻撼动了法国文学者的心灵,在牛顿时代并非只有文学这一门艺术受当时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数学精神的冲击。……人们通过研究自然或运动理性的方法,将艺术简化为一个规则系统,把美学变成一系列公式。牛顿的理性精神推动了人们对世界进行广泛的理性探索,这一探索包括人文、社会、人类、习俗、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它激发人们把思想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

——杨庆余《法国相遇牛顿——牛顿引力理论给法国带来的冲击》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在物理学和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概括其“科学理性”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牛顿理性精神”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恐惧再度出现秦代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局面。于是,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利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利。

——摘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有人指出,“今之忧世君子,睹神州之不振,悲中夏之沧亡,则疾首痛心于数千年之古学,以为学之无用而致于此也。”1912年底至1913年初,民国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和《大学规程》,将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正式取消了大学经学科。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的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儒学地位变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弘扬儒学精髓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提出“阴阳不调,疾从外来,病由心生”,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张仲景践行“医乃仁术”的信念,奔走于民间,救民于水火,并撰成《伤寒杂病论》。

唐代孙思邈有感于百姓因病受困,疾呼“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其名著《千金方》30卷记载800多个药方近千种植物药,形成中医“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基本治疗方式。历朝的太医院重金刊印医书药著,《神农本草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唐本草》《本草纲目》等3000多种中医著作流传至今.

——摘编自乔远山《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等

材料二   17世纪,维萨里医生通过实体解剖创立人体解剖学。18世纪以来,关于病菌感染、外科手术、细胞病变等方面的研究使西医获得巨大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显微镜、听诊器、血压计、电动体腔镜、化学验血剂、手术操作台等不断出现,战争频繁使阿斯匹林、盘尼西林等化合药大量使用。19世纪中后期,西医在我国得到广逆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先后将20多万中医从业者安置到各类医院,开办中医进修学院,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1955年,北京中医研究院成立,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开发中成药。

——摘编自陈竺《西医与中医的对话》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医与近代西医相比具有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省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重视中医的意义。
2020-10-01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3-1933年美国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这一时期是美国经济赶超英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期。就整体关税来说,1789-1816年实行的是财政关税,1816-1863年是保护关税。在此期间美国先后制定了一些重要关税政策。受欧洲贸易自由化影响,1848-1860年,美国进口税率从60%下降到了20%一30%,结果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861年,通过新关税方案,将进口关税提高到了47%,1890年,选一步提高到了49%,即使到了1913年,美国进口品的平均关税仍旧高达32%。1930年,美国进口关税提高到了53%。在较高关税保护下,美国对外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摘编自田索华《对外贸易保护与美国经济崛起:1783-1933>

材料二   受西方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郑观应力倡保护关税。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实行的进口税畸轻、出口税畸重的关税政策,实为“困商之虐政”。为“决胜于商战”,建议师法“泰西税法”,“用官权以助商力所不逮”,“重订税则,厘正捐章”。他建议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一律加征”以“重税以遏来源”,尤其是对那些“非日用所必需”之物,“虽加数倍亦不为过”。

——摘编自彭立峰《晚清海关关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贸易保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有关保护关税的主张,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背景。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救亡与革新(变政)固然每每是激动人心的狂澜,而启蒙的激扬理性,启迪民智,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愚昧,对两三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对植根于传统小农社会的观念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根本性改造或创造性转换,是比救亡、革新更艰巨的任务。

——陈旭麓《“戊戌”与启蒙》

材料二: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在思想基础上,它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倡导一种全新的实践主义理论。直到40年后,我们仍然能够强烈感受到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邓小平南方视察”是一个重大事件。在有些时候,它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此次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从此之后,在公开的舆论中,姓“资”姓“社”之类的讨论日渐平息。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述维新思想家在“启蒙”上的表现。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改革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并列举改革开放进入90年代后体现“经济现代化”的两件标志性大事。
2020-09-1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新高考创新卷》选考历史试题(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形势,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为未来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一决定对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并不单单指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过硬的人才。要真正适应市场的要求,学校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适应市场要求的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市场发展的这一要求,在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在课程设置这方面尽量向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向倾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献而就,所以我们应稳扎稳打,不可急躁。

——摘编自宋玫颖《教育改革重要性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条件,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时期教育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孟德斯鸠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在英国工业化之初的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时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为了防止“坏政府”的出现分别提出了哪些设想;指出“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在建国之初的美国是如何践行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英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并说明英国工业化之初,经济上具备了哪些“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以脉学、针灸和本草学为代表的中医学,以及大黄、阿胶等药物的制作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传入西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6 世纪下半期,耶稣会范礼安神父到达澳门,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他开始收集中医药的相关知识。明清之际的传教士在向中国介绍西医药知识的同时,对中国传统的中医药也极为关注,特别是雍正开始禁教后,传教士感到在华行医传教难以进行,便转而研究中医中药。直接受益于中国医生的治疗或对中医药的疗效有过亲身体会的传教士,对中医也多持肯定态度。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自身的科学素养及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上的不同,一部分传教士对中医药持有偏见,否定中医药的成就,他们对中医的批评,在推崇中医药的耶稣会士中产生了种种反弹,争论的结果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医的了解。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之际中医西传简论》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度出现了国际性的“中医药热”。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5年委托中国开办国际针灸培训班,先后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针灸师3000余人。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截止2018年,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机构签订含有中医药内容的合作协议达86个,世界各地成立了众多的中医药学术团体和医疗机构。中医药教育和科研也受到空前重视,目前,全国各中医药院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事业,多所中医孔子学院也相继成立。同时,很多国家也在创办自己的中医药教育,如欧盟地区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中医药课程。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中医学的国际传播。

——摘编自张成搏、程伟《中国医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传教士推动中医西传的原因,并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明清之际相比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医学国际化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戊戌变法不但在政治变革上是一次历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在“西学”和新学的冲击下,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在新旧思想、新旧文化的撞击中,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二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士不知科学,故袭阴阳家符瑞五行之说,惑世诬民,地气风水之谈,乞灵枯骨。农不知科学,故无择种去虫之术。工不知科学,故货弃于地,战斗生事之所需,一一仰给于异国。商不知科学,故惟识罔取近利,未来之胜算,无容心焉。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

——《青年杂志》l卷l号,1915年9月15日

材料三   

人物著作部分观点摘录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
梁启超“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狂人日记》小说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据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变革上的表现和对思想文化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原因。
(3)将材料四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近代思想解放的发展特征.
2020-08-3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7月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是寺院创办了一些“病坊”,收治贫困孤病恶疾之人。唐德宗在长安、洛阳各置“普济病坊”。宋朝时设置有“安济坊”“养济院”等。这些“病坊”的存在,为贫苦无依的病患者提供免费的救助与医疗。唐代在地方设医学博士或医学生,写《本草》《一百集验方》,并掌“州境巡疗”。政府把所撰《广济方》中比较重要的医方,刻录在大木板上,置于乡村的交通要道旁,让百姓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宋代也整理不少医方成书,颁行各州县,如《太平圣惠方》《简要济众方》等。这些验方的宣传,无疑对于提高民众的医学知识,展开医疗自救与预防疾病起了很大作用。古代医者所用药物,大多自采自用,行医卖药。到宋代出现了官办的惠民药局,打破了这一局面。惠民药局经营药物,为贫民治病,并在水旱灾害,疫病流行时,分发药物。由此,它对防疫治病,维护社会安定起相当大的作用。

——据许三春《古代中国乡村社会医疗救助初探》

材料二   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英人之初变政也,首讲求摄生之道、治病之法……故其民也,筋干强健,志气犹烈,赴国事若私难,蹈锋镝若甘饵,国之勃然,盖有由也。

不求保种之道,则无以存中国。保种之道有二:一曰学以保其心灵,二曰医以保其躯壳。今举四万万人之躯壳,而委诸庸医之手……何其不愚且弱也。

——梁启超《医学善会叙》

材料三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屠呦呦受《肘后急备方》等中医文献启示,用现代科技从青蒿中提取得到的无色针状晶体,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被誉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发现”“东方神药”。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社会医疗救助的突出特征及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认识。
2020-08-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民族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