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29次组卷 | 66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前后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就是孔子思想,就是儒家的学说,就是纲常名教那一套,我看不能这么说。如上所述,可见中国文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演进而随时在变,各时代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决不能认为存在着一种儿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或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儒家思想始终并没有成为任何一个时期的唯一的统治思想。自五四以来以至近今讨论中国文化,大多数学者似乎都犯了简单化的毛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一种豆古不变且广被于全国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既有时代差异,也有其地区差异,这对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当然极为不利。

一一摘自谭其异《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解决中西文化关系的先河。随后,冯桂芬主张“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将中西文化关系进一步明朗化。当洋务派通过洋务运动将魏源的思想具体落实的时候,则引起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和洋务运动的破产,学习西方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维新变法用和平改良的办法推行西方的君主立宪政治。20世纪初年,维新思潮渐渐让位于武装反清的共和革命思潮,新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以共和革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然而,这种政治运动式的思想解放,带有明显的急用先学的急就章偏向,决定了辛亥革命仅仅是将皇帝赶跑,作为共和标志的中华民国只是一块招牌。于是,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为标志,这场思想解放潮流虽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讨论的问题波及到很多领域,但归纳起来,仍然集中在了古今中西上面。

——摘编自李喜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21-02-0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418世纪,是西方近代思想异常活跃的时代,西方近代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多向性特征与近代西方社会民主多元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互相契合。西方近代思想所奉行的人文主义思潮往往与"自由""光明""反专制"等近代政治观念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现世的生命似乎有了更加宝贵的内在价值,拥有了一种激动人心的存在意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为了精神自由,前者指向艺术自由,后者指向宗教自由。至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所形成的思潮几乎全部融合于当时人们的政治及宗教态度中,成为19世纪的新的宇宙观。

——摘编自张曦予、徐蓉《西方近代思想史的多向性特征》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一条或者多条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代西方重大理论成就及政治事件对应简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1-01-3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古典文学和艺术品中找到了灵感,反抗权威和经院体系,这是对理智迫害的反抗。德国的宗教改革则是宗教上的觉醒或复兴——为了反抗信仰的机械性而做出的心灵反抗。

尽管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持有反理性主义的态度,但新的宗教运动与文艺复兴一样培育了批评、反思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拒绝将教会视为基督教信仰的仲裁者,将宗教诉诸《圣经》和个人良知,赋予理性以判断宗教教义的权利,并鼓励理智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外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土纷纷就“立国”“富强”提出各自的经济主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7~1870年,游历英国的早期改良派代表人物王韬主张以商为“国本”。他说:“迁拘之士动谓朝廷宜闭言利之门,而不尚理财之说。中国自古以来重农而轻商,贵谷而贱金,农为本富而商为末富。如行泰西之法,是舍本而务末也。…盖富强即治之本也。”“泰西诸国以通商为国本,商之所至,兵亦至焉。

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指出:“中国以农立国,西洋以商立国。…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状元实业家”张謇认为:“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事所固然。”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晩清社会经济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有关平等观的对比表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冯沽《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物主要事迹
严复
18541921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邹容
18851905
1902年,自费赴日留学,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5月《革命军》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明确宣布革命独立之大义在于“永脱满洲之羁绊,尽复所失之权利,而介于地球强国之间”“全我天赋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独立之权”。
鲁迅
18811936
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6年弃医学文。1918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周恩来
18981976
1898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少年时先后在东北、天津等地求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在天津参加了五四运动,组织成立觉悟社。19201924年在法国等国勤工俭学,期间积极在中国留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全身心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话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话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一个对延绵不绝、高峰迭起的发展系统,它处于一种不停息的“自组织”运动之中,不断与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条件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这个文化系统的内结构与外结构保持动态平衡,相与和谐。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7-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