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曲》《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释》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时期或两个时期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思想辩论
甲午战败告急时“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学校”与“科举”之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革命与改良”之争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欧化”与“国粹”之争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中西文化”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儒家欲以德治统一全国
第二阶段秦二世而亡,汉反思法治,德治独尊地位奠定
第三阶段存天理,去人欲,理学把德治引入禁欲主义的歧途

——摘编自黎池《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表中任选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合理,条理清晰)
2019-05-15更新 | 32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意大利威尼斯画派开创者乔瓦尼·贝利尼16世纪初的作品《诸神之宴》,描绘出诸神宴饮的欢乐场面。画面中,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贝利尼同时也经营着一家繁忙的作坊。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培尔·金特》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创作的作品,完成于1874~1875年。该作品的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现象,其部分内容梗概如下:培尔·金特是活得真实的人,但在现实中却处处碰壁。每次金特用真实原则行事的时候都会遭遇厄运,像被情人卷跑钱财、朋友的背叛、爱人在其将死时才得以团聚等;当他奉行“流氓”原则的时候却往往都得到了群体的一致赞许和荣誉,如通过吹牛成为山妖大王的女婿,行骗当上了先知,贩卖黑奴聚敛了大量的钱财,自私赢得了自己的生存机会等。社会虽然口口声声说要仁义道德,用“国家”“集体”等词建构宏大社会原则来约束个体,但是真相却是只要能够得到权力、地位,运用什么手段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剧中的山妖说“人——要保持自己的真正面目”,其暗含的意思是在现实世界中社会用“公意”钳制了个体的意愿。虽然有过辉煌的时候,最后金特还是归于失败。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戏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19-03-13更新 | 239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1-30更新 | 3938次组卷 | 53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洪都中学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古代,有“惧外”(xenophobia)一词,意指劝于外人的疑惧。惧外的常态是深闭固拒,关门不理外人。然而也可以转变为两个方向:一是由惧而生羡,转变为全盘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即是由闭关锁国,一变而为全盘西化,甚至脱亚入欧。另一转变,则是由惧外转变为仇外,这在人类学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近代许多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常有本土运动。健全的发展是寻求独立自主。也有走歪了的发展,则是以族群优越论调,转变为本土至上论。高度夸张本土优越性,以自求安慰,终究是一种阿Q式闭关的心态,如果转变为某些激烈教派的“圣战”,即于人于己均有害无益。

——―据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的态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若仅就一史实立论,须做到辩证分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事件

1644年,多尔衮召见传教士汤若望,委任他主编新历。
1687年,法国路易十四和法国皇家科学院派遣了白晋等五名精通天算地舆的传教士来华。
1697年,康熙特派白晋为“钦差”,赴法争取招聘更多的科学家和携带更多的科学书籍来华。
1715年,康熙授意传教士德里格、马国贤致书教皇,要他选择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几人来中国以效力”。
1720年,九名技艺人才随教皇使节到中国,受到康熙的任用和优厚待遇。
1590年,耶稣会士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向罗马的外交官和耶稣会士学者提供了其巨著《图书论》中有关中国的资料。

1687年,巴黎出版了一部关于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中国的哲学家孔夫子》。
1735年,耶稣会士杜赫德在巴黎刊印了由耶稣会士在中国的考察资料汇总成的巨著《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
1767年,魁奈因发表鼓吹中国政治制度的著作,被誉为“欧洲的孔子”。
1770年后,霍尔巴赫发表《社会体系》,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布“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说中国“在文学上他们是成人,在科学上他们是儿童”。这个科学的儿童在人生之初,也有基本的科技经验与积累,但它们的实用性、整体性和直观经验性,决定了它们只能停留于初级阶段,永远没有科学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中国的罗盘,西方人用来探险,中国人则更多的用来测风水选坟茔;中国的火药,西方人用来制造火器,中国人则过多的用来放鞭炮烟花;对于数学,西方人为数学而数学,中国人则更多地用来丈量土地、测量收成;对于天文学,西方人是为了发现上帝造人的方法,而中国人是为了种地和占卜。

——摘编自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