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士”是历代的精英阶层,其内涵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内涵
西周贵族的最后一个等级,大多受过“六艺”教育。
春秋战国指文士,即具有一定知识和才学、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特殊阶层,来源广泛,派别众多,为各诸侯国所重视。
两汉(武帝后)儒学之士,学习儒家“五经”、“六艺”等。
魏晋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
隋唐宋元泛指读书人,来源广泛。
明清指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以学“四书”“五经”为主。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任选三个历史时期,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严复认为“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习近平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有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阅读上述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93年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了拉丁文后,中国大部分文史经典,都被翻译成各国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
1601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北京,向明神宗献自鸣钟、八音琴、三棱镜、天主像、圣母像等,次年在中国刊印了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07年,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正式出版,使西方几何学第一次传到我国,对我国的几何学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612年,《泰西水法》由意大利传教士讲授,徐光启根据笔记整理,并结合中国的水利机械情况经过实验后编译成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和《农政全书》。
1613年,耶稣会士曾德昭到达中国,1636年返回欧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尤其是学习中国语言提供了理论前提。
1756年,伏尔泰的《风俗论》在日内瓦出版。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中也对中国有不少论述。伏尔泰借用中国儒家思想对当时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
从表中提取相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部分时期孔子画像的的内容

时期绘画作品内容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图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孔子头戴小冠,身材消瘦,身穿深衣长袍。
东汉画像砖《孔子见老子图》孔子向老子问道,穿着布衣,一幅谦谦学者之态。
魏晋《孔子见荣启期图》孔子寻访隐居山中的荣启期。
顾恺之《孔子为鲁国司寇像》孔子面容和蔼,着官服,带官帽,一幅官员气派,展现“为政以德”之志。
北宋马远《孔丘像》孔子沉思默想,具有超然世外、清新脱俗的气质。
曲阜孔子像孔子身着君王服饰,“冕十二旎,服十二章”。
丁云鹏《三教图》孔子与释迦牟尼、老子共坐交谈。
从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孔子形象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两个时期孔子的形象特点,论题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智识分子(即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入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智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诸方面。其长处在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中国的智识对象与理想生活,很早便集中到人文整体之共同目标上。只有向社会全体服务,才是人生最高天职。于是形成中国智识界之上倾性而热心政治。由治国、平天下转到正心、诚意、修身,仍不是个人主义。若在西方则不然。西方人对智识,似乎自始即没有对普遍全人群而寻觅之旨趣。智识对象亦遂趋于个别化。换言之,则是个性伸展,而非群体凝合。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依据材料提炼出其中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就所提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

材料一 几千年来,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不断演变的。没有任何一个文化系统自古来就是现在这个形象的。发展演变,一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自身的演进,二是从外界吸收接受。文化发展,就好像一条河流,自源头一路往下滚流,沿途条条小水前来汇合,然后成为滔滔滚滚的大江。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人类文化发展与演变的特点。围绕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对材料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历程加以说明。

材料三 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自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绪论


(2)从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材料二中①②两个阶段的儒家思想演变与环境的关系加以阐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17-07-02更新 | 6504次组卷 | 52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赤峰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