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2021-03-10更新 | 939次组卷 | 59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   被誉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之父”的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最早提出了中国的“停滞性”问题:“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劳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处于停滞状态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中国文明终于成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体现。
(2)材料二中,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试以明清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经济“停滞性”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 .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解读史料的基本原则。下列史料解读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选项史料结论
A“天下为主,君为客。”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产生
B“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产生
C谭嗣同说:“誓弑尽天下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维新派强烈反对君主制
D孙中山说:“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革命派主张实行共和制

A.AB.BC.CD.D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兄弟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无文宪法是英国最好。英是不能学的,美是不必学的。英的宪法所谓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裁判权各不相统,这是从六七百年前由渐而生,成了习惯,但界限还没有清。后来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氏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分得更清楚,……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进,当时的宪法已经是不适用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

——1906122日,孙中山《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演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5 . 《诗经》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把这一理念扩展到与宇宙、社会、自然、人生等相关的领域。董仲舒这一思想
A.巩固了先秦以来儒学的主流地位B.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C.旨在维护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时代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老子C.荀子D.墨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老子发现,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道”,到处都存在着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的法则,如“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据此可知,老子
A.富有朴素辩证思维B.倡导“无为”处世方法
C.提倡朴素唯物史观D.主张实行“无为而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021-01-11更新 | 6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已运用数学语言并且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输《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二   赢得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者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具有多方面能力的个人;充满竞争的生存条件也促使他们必须具有多方面的造诣。在意大利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17世纪,也是多才多艺之人辈出的时代。当时没有一部名人传记不在主人公的主要成就之外谈到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而这些造诣总是超出一般水平。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不但要研究古代经典理论,还要研究地理、历史、文学;不但要翻译古代的戏剧,还要同时兼做导演;此外,他还可能是一名地方长官、外交家。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中国思想文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意大利思想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