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
2021-07-08更新 | 9230次组卷 | 77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2021-06-09更新 | 9455次组卷 | 78卷引用:湖南省汨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选拔考试历史试题
3 . 儒学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源于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存天理,灭人欲”
C.“三教合归儒”D.“致良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所示是孔子、墨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部分)。关于这些思想家及其主张正确的是
思想家思想主张
孔子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
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韩非子认为“道无双,故日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客”
A.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B.都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C.都有期盼国家统一的理念体现D.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色彩
2021-06-08更新 | 535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树恩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束缚
2021-05-08更新 | 453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9年9月12日 《每日一题》必修3——文艺复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老子曾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说明老子主张(  )
A.积极入仕B.与时俱进C.对立统一D.无为而治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研究与发展了杂交水稻技术B.研制了“两弹一星”
C.研制了银河一I型计算机D.研制了“神舟”飞船
9 .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
A.《春秋綮露》B.《四书章句集注》C.《日知录》D.《明夷待访录》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

——庄子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日:“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上下之利若是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宋儒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日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明朝中后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王夫之则明确地把“格致”等同于“质测之学”;“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印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清朝的颜元进一步把“格致”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实做其事。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

——摘编自王果明《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材料三   胡适在《中国的文艺复兴》中把中国古代思想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庄子和韩非子对待孔子的相同看法并简述两人各自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朝和明末清初的学者在“格致”认识上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生时期”思想特征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宋代到明清被称为“再生时期”的理由。
2021-04-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