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德意志人文主义学者大都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所以他们深受“分外纯粹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开始抛弃基督教的来世观念,注重人的现实生活。……新式世俗性教育在德国发展起来。在这种新式教育中,除了教育对象突破了教士圈子外,教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神学范围。马丁·路德自中学至大学基本都是接受这种教育。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他接受了科学知识教育,并第一次听到“改革”这个词,第一次读到圣经全译本,“极感震惊”。

——朱婷郑祖珽《文艺复兴对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德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指出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材料二   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是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思想核心以及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材料三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共同重大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化论的确立得益于长期以来许多人做出的贡献。达尔文之前的诸多先驱都提到生物进化的观点,没有一个人能用令人信服的证据论证实际的物种演变。只有达尔文收集到很多条证据来自许多不同的领域,使得论证物种演进成为可能。1831年至1836年间,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远航,研究和搜集到丰富的动物学方面的标本,为其建立关于地球的年龄和演变、生命的起源和本质的理论奠定基础。达尔文非常谨慎,不愿漏掉任何一个重要的事实,虽早在1844年就写了一份手稿,但直到1859年才正式出版《物种起源》。

—摘编自《西方现代思想史》

材料二 达尔文把人类视为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这一观点随即撼动文学世界。许多作家将进化论的观点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成为文学达尔文主义者。他们在作品中用达尔文进化论原理来解释文学体裁的演化规律,并认为:“一个体裁产生出来,有所发展,达到成熟,继而式微,最终消亡。”一个民族所处的特殊环境会深刻影响该民族文学的特质,“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着干扰或凝固的作用”。此外,他们强调文学批评家和历史学者应以科学家的身份出现,把自己看成是客观的分析人和观察家,是文学这一物种的编码者,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评判师。其作品如实地展现世界本身严酷的现实:充斥这个世界的主要是像野兽般残忍的人,这是一个受偶然因素和机缘支配的世界。总之,这些人在文学研究中引入达尔文进化论,创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对20世纪文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摘编自余石屹《达尔文进化论与21世纪的文学批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使得论证物种演进成为可能”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学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文学达尔文主义。

2018-02-02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等五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把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研究发现,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据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整理

材料二   由于19世纪末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均居于优势地位,欧洲人自然会这样认为:他们的卓越地位来源于其文明的优越性,而这则又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种族的优越性。他们深信上帝创造的人是不同的,它将白人造得更聪明,所以白人能指导劳动,能指引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劣等种族。这样就有了“白人的责任”这一概念

——用理想主义的责任来掩盖当时的帝国主义的一种说教。——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办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政党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商大计。这次大会名为“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

媒体报导:这样的大场面,在世界政党史上可谓罕见。在中共十九大后开这样的会是非同寻常的,也是内涵深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共、中国推行全球治理模式、治理理念的伟大尝试,是中国全球治理政策的核心价值观念。



——摘编自央视新闻的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与当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材料二   太史令南阳张衡对曰:“……中间以来,妖星见于上,震裂著于下,天诫详矣,可为寒心!明者销祸于未萌,今既见矣。修政恐惧,则祸转为福矣。”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张街的仪器叫“候风地动仪”。为什么是“候风”?古人认为,地震是因为阴阳两气相搏而成。我们现在的科学认为是地壳板块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地震。……既然有气的变化,那么就会产生风,所以它叫候风。张衡做的装置就是来测定气的变化的,气的变化就是风,那么哪个地方有地震,,哪个方向就有气的变化。就有风来,就可以测到。当然这个“风”还是跟震动有关的。“阴阳气”是用一种物理的概念而不是神秘的概念来解释地震,应该说是当时的科学。

——摘编自《追踪张衡地动仪的前世今生:“陇西地震”是个谎言?》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功用。有人对张衡制造地动仪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你是如何认识的?

(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评价张衡在科学研究中的认识视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汉代,皇帝会诏令地方对政绩突出、表率一方的地方官按祠祭。桂阳太守许荆“为设丧祭婚姻制度,使知礼禁……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淮平大尹侯霸政理有能名,“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政府统一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各地居民祭祀当地山神、水神,华阴有太华山祠、江都有江水祠等。同时,人们为“攘除凶灾,御止疫鬼”祭祀门神,为长生拜祭西王母、司命,为祈福祥与富贵尊荣祭祀灶神。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乡村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祭祀地方保护神——社神;腊祭是“岁终大祭”,阖家大小在家长的率领下,洁祀祖先,然后按次序列于先祖之前,依次向尊长进酒祝寿。

——摘编自贾艳红《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基本特点》等

材料二   据统计,河北井陉县原有自然神坛庙14处,到民国年间无一保留;河南滑县原有自然神坛庙22处,到民国年间仅剩1处,有的地方虽然坛庙尚存,但已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昔年巨族皆建祠堂,今存者什之一”,祭祀活动难以为继。民国实行信教自由政策,1913年全国天主教徒130万,1932年达到250余万。中华民国公布“废除卜筮、星相,巫觋、堪舆办法”,“取缔经营迷信物品办”,视“逃信为进化之障碍”,贵州仁怀跳大神、巫蛊等活动“奉文禁革,其习渐息”;上海法华乡,延巫治病之风“稍戢矣”。

——摘编自赵英兰、贾小壮《民国时期社会信仰态势嬗变之缘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间信仰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民间信仰相比,民国时期社会信仰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7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名校
8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经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腐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见法律之蹂躏,吾不能忍也;睹政党之争乱,吾不能忍也;慨国粹之丧失,吾不能忍也;惧国命之分亡,吾不能忍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言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洋务运动如何“异于传统”又“难以挣脱传统”?并结合史实说明它如何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康有为发表此言论的原因。
2017-11-17更新 | 2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条件及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大致以辛亥革命为界分为晚清新政时期和民国时期。1896—1911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成立了100多家出版机构。从1900年至1911年间,我国共译书籍1599种。这些翻译书籍,译自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或其他语种,而以日文居多。此时期的译著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方面。由于晚清教育体制的一系列变化,以出版新式教科书为主的出版机构也大量出现。晚清在上海、汉口等地,通俗文化以它鲜明的大众性也迅速崛起,故以出版小说为主的出版机构这时也蔚为可观。在1905年前后,民营出版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双峰。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材料二

—摘编自宋原放等《中国出版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出版业的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出版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018-02-14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