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0年12月,马克思在致思格斯的书信中说:“在我经受折磨的时期——最近一个月——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引用“自然史的过程”规律来说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发生的人的现实活动,同达尔文的观点一样,马克思认为自然的进化是生物自身不断进化的过程。1861年1月,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书信中写道:“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

——摘编自冯婧《关于马克思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思考》

材料二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的腐朽无能,在哲学上引起中国人的反思,守旧还是变革就成为觉醒中的中国人苦苦思索的中心问题,也追使真正爱国的士大夫不得不摆脱长久蒙蔽其头脑的“圣经贤传”,转而向西方学习。在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前,近代中国凡主张变革者无不以易变思想为理论依据,厚古薄今为特征。“变”是追求历史进步者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人们接受进化论的心理障碍。19世纪下半叶,进化论开始传入中国,它促使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蒋慕东《论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进化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率,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己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造成的新的技术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摘编自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0-07-28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统一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主要经济和政治原因。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和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逐渐衰落的原因。
2020-03-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联合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转型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大事记(部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12月由上海迁到北京
1917年1月,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办学方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国民社、学生救国会等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主办的《新潮》《国民》等刊物正式出版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1)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全球化初始阶段一系列的发现和跨文化交往有关。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从而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谱系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这摧毁了整个基督教教义的基石。敏锐的思想家首先觉悟,并起来呼吁民众质疑和抛弃旧的世界文明图景。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还受到与中国的跨文化交往的影响,启蒙运动期间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与欧洲文明迥异的中国文明在这股“热”中被理想化了,常被用来借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并据此提倡“开明专制君主”模式。他同时也盛赞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的史书充满理性,没有迷信和虚构,这些都被用于揭示法国宗教文化的非理性,以及鼓吹法国需要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启蒙运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对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据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运动在追求自由方面的进步。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9-01-30更新 | 5870次组卷 | 7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师范大学附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历程就是西方化的历程,但是任何一国的现代化又不能完全脱离本民族国家的优秀传统而全盘西化。否则就会产生传统与现代“脱节”而导致社会分裂或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阻碍现代化的正常历程。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相关史实,对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9 .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道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10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是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