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沉沦”与“上升”

有学者认为,1912—1923年,是中国社会从“沉沦”到“谷底”并转趋上升的时期。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力量迅速成长,并终于取代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中“1912—1923年,中国社会内部发展开始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观点。(要求:多角度说明,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但从1917年起,《新青年》的刊行量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真正轰动一时。与这一变化直接关联的因素是
A.提出“民主、科学”口号B.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进行“文学革命”
3 . 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几经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基本情况
第一
阶段
1949-1965建国初期,中学历史课程以老解放区教材为主,世界史则以苏联教材为蓝本;1954--1956年,人教社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较好的历史教材并在全国中小学系统使用。此套教材及时地采用了历史科学的新的研究成果,突出表现在对中国近代经济情况的叙述上,增加了经济的篇幅。1963年秋,人教社有编出了新的历史教科书。是在摈弃了1958―1959年史学界“左”的思想影响后编成的。
第二
阶段
1966-1976……
第三
阶段
1977-19861976年底,教育部决定建立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各科教材的编辑、出版。从1980年起,人教社对它进行了修订。增写了刘少奇、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活动;重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增加了文化史的内容;增加了彩色插页和黑白插图,使教科书显得更加直观和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教科书的美感。
第四
阶段
1987-1999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1987年,根据这个大纲,人教社对教材作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增加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部分重要史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4章教材;20世纪80年代末,在原国家教委提出的“一纲多本”的原则指导下,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工作开始进行。,高级中学的历史教材改革也在进行。当时高中出现两套教材:一套……另一套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主要是上海市)学校使用。

(1)阅读材料,以建国后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前三个阶段的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新编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目录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13 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6课   全球航线的开辟
第14 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7课 全球联系的基本确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15 课 明直清中叶经济与文化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8课 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6 课 两次鸦片战争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17 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传播
第19 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和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2)基于上表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为“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高中历史课本《中外历史纲要》(下)”部分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4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能够揭示单元与单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中外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2020-07-08更新 | 30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延庆区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历史试题
4 .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一个外侵内腐、多灾多难的屈辱时代,也是爱国主义思想喷涌激发、大放异彩的光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过5次大的侵略战争,虽然每次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每次都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暴精神,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中国要战胜自己的对手,不但要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勇敢拼搏,而且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爱国思想还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民权观念的传播,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等发出通下情、开议院的议论开始,到戊戌时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要求“伸民权”的变法运动,从1900年孙中山惠州起义,一直到1911年武昌起义,中国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英雄行为,并不比欧洲资产阶级逊色。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第二章大地之子——李四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艰难回国路,满腔报国情;甩掉“贫油国”的帽子……

第四章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动荡流离的童年;两次重大的选择;安江农校来了一位大学生;禾下乘凉梦成真

第五章两弹元勋——邓稼先少年立伟志;西南联大物理系;娃娃博士;青春热血挥洒戈壁……

第八章中国申奥的见证人——何振梁不卑不亢,为国家尊严而斗争;有礼有节,级横世界体坛;追梦奥运……

——摘编自刘世英《10位功勋人物的奇迹背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李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鸦片战争后徐继畬的《灜寰志略》(介绍世界近八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科学文化及社会风俗等情况)问世后,在国内被禁。洋务运动兴起,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中外(指京师与地方)奉为指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也从《瀛寰志略》中汲取新的思想。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人思想的进步
B.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思考世界的变化
C.民族危机加剧与中国人对世界认识深化
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
6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某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学说,“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早期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20-02-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7 . 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唐代文化的发展如同由百川分流汇为汪洋大海。朝廷经常举行的儒释道三教讲论就是典型例证。唐高祖在一份诏书中宣称“三教虽异,善归一揆”,奠定了讲论的思想基础。活动由皇帝担任主持人,与会者为三省六部的高级官员,参与辩论的是三教中最有声望和学问的“通人”,辩论地点在国子监或内殿,时间多定于朝廷重大节日。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唐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唐后期,讲论发生了变化,思想交锋和学术交流不再是主要目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唐朝三教讲论的现象进行评析。
2020-02-0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
C.诱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D.揭开了世界整体化进程的序幕
2020-01-20更新 | 118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2019-12-27更新 | 805次组卷 | 23卷引用:北京市密云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说,唐诗擅长“丰神情韵”,而宋诗重在“筋骨思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术的发展B.工商市民阶层的兴起
C.社会思潮的变动D.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
2020-05-30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