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材料一   轴心时代思想家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如中国的孔子、老子、韩非,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的犹太教先知,古印度的悉达多等。他们的思想,成为了两千多年来,历史之轮围绕着旋转的轴心。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主张人物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苏格拉底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民之难治,以其知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当仁,不让于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一切法空,涅盘寂静

(1)请在下面空格处填上与其思想主张相对应的人名(前言所提及者)。
                                
(2)说出①②③三位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学说出现的背景。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2020-10-1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社会化是指在国家政权的倡导和推动下,将儒学理念灌输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使之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认知。随着汉代儒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汉代统治者践行儒学理念,使儒学用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中,并成为官更选拔的标准,提高了人民羡慕儒学的积极性。他通过建立信学教育教化依系,使士人普遍经历了一个儒学化的过程,并通过士人阶层向民间社会传播浸润,使儒家的价值观得到普及。

——摘编自邓智旺《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材料二宋家代学者在蒙学教育中增加了诗做文史,伦理成治等内为容。强调“治法国,来,平天下”胡瑗在主持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各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使之互教互学,且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朱熹等人亲自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完善理学体系保证教材的权威性,使理学原则通过学校广泛传播。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推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但儒学社会化制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应当引以为戒。

——摘编自贾芳芳、宋学文《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社会化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儒学社会化呈现出的显著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社会化的看法。
4 .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令二人选择和向往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①宽松的经济环境②高度发达的工商业③相对活跃的思想文化④科技发明大量应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给封建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救的思想统治地位,使得民众的思想观念得到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痛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专制制度”,是“漆黑一团”。他们更加猛烈抨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此,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国人文化自信力被削弱,核心价值观念缺失,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和失根。

——摘编自董银平《从中国当今社会问题丛生重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李大钊、陈独秀等把进步刊物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新创办了《湘江评论》《少年中国说》等。五四运动后的半年里,各地新出版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报刊达二百多种。李大钊、陈独秀把建立学会、社团作为联系进步青年的纽带。据统计,在北京注册的社团就有二百八十多个,翻译出版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不久,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思想主流。

——摘编自陈澜《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至特征与近代中国》

材料三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上井冈山,标志着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闯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一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标志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和理论。

——摘编自李君如《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世界眼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农武装测据"理论包含的内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思想变化的趋势。
2020-12-3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材料四   “明王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言论?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
(3)道家学派往往在一个王朝统治初期被采纳,原因何在?
(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儒学后来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0-10-1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涑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

——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

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荀子

材料二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为西汉统治者所采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经历了秦朝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劳动力锐减,大都城的人口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普通百姓手中没有余钱,也无余粮向国家缴纳赋税,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反战的情绪。西汉初期主持朝政的几位丞相也都是黄老学派的拥护者,譬如曹参,他在担任齐国相时就用此法治理齐国,结果齐国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秩序良好。

——李哲《道家思想与两汉政治》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社会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然而,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的结果,到文、景以及武帝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宗族地主连同富商大贾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质是坚持中央集权的地域化地主封建制和坚持带有奴隶制残余的血缘宗亲分封制之间的矛盾。此外,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已有所发展。此时与北方匈奴的民族矛盾也已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王珺《从“黄老刑名之学”到“独尊儒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家学者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并分别分析这两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治国思想与所处时代的关系。
8 .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孔子)

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商鞅)

材料二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9 . 春秋战国时期狼烟四起,诸侯争霸。但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原因有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
②各国君主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材料二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

——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采取的对策,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汉武帝奉儒学为正统的措施。综上所述,西汉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