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在陈寅恪看来,小说主要有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小说在历史研究中可与正史文献互补;第二,小说对史事的记载可弥补正史记载的不足;第三,有些小说史料价值很高,堪称实录;第四,小说对古代社会史研究有重要价值。陈寅恪对以小说证史释史作了重要发展,提出通性之真实个性之真实两个重要概念,指出小说作为史料具有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的特点。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陈寅恪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3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启蒙运动是18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进步,遂使人类在20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20世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庞冠群《后现代之后重审法国启蒙运动》


评析材料中罗伯特达恩顿关于启蒙运动“六宗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成了由伽利略提出的用一种统一性的原则来把握整个宇宙的问题。他提出三条动力学的基本规律以及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包括地球和天体在内的整个宇宙都服从于普连一致的运动挽律。牛顿自然科学的成就使中世纪以来一直处在昏暗和神秘状态的宇宙世界沐浴在阳光之下。正如卡西尔所言,牛顿的自然科学证明了人凭借自己的理性能够把握宇宙内在的基本秩序或规律,证明了“知识的力童”和自然力一样,“也是一种同样基本的力量”,从而“宣告了人类知识的胜利”。牛顿不仅为自然,还为哲学建立了坚实的准则。18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就是理性和光明的世纪。

——摘编自黄学胜《启蒙的科学精神及其影响》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8661934)认为: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政治上的变化。唐宋政治上的变化主要是贵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第二,经济上的变化。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时期和货币经济开始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和名称自然发生变化。第三,文学上,宋词等文学形式,不再以包含典故的古语为主而变为以俗语自由地表现。文学曾经属于贵族,从此变成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根据材料及所学,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试对材料观点进行评析。(赞同、质疑、反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7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严复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叶隽《严复、蔡元培在北大精神初构中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

——宋教仁日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用一致”的内涵,其思想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宋教仁的“志愿”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种“志愿”建立哪种类型的“政治”?这种“政治”与材料一所倡导的“政治”相比在实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圣人,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下列对我国古代有关圣人评述不正确的是
A.孟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核心是“仁政”,被誉为“至圣”
B.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C.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作《兰亭序》被誉为第一行书,被誉为“书圣”
D.李白﹣﹣唐朝著名诗人,其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要求受教育者日后成为“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决定指出受教育者将来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都应该集实事求是、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

1993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提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实践这一要素的分量。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着重提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等,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编自曹淑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围绕“现代教育发展”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