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们文化的优点,到底在哪里呢?

(一)我们的文化,最为廓然而大公。我们是以世界大同为主义的。我们的终极目的,在 于平天下,治国只是中间的一个阶段,也可说是平天下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对于人家,总是尽诱掖提携之责,从没有压迫榨取之事。人家自然愿意和我们亲近,都归向我们来。

(二)我们最崇尚德化,而鄙薄以力服人。所以最注重道德伦理。政治管束的力量,虽较 松懈,社会团结的力量,却极坚强。所以基础极为稳固。

(三)从智识方面论:我们最普遍的观念为易,我们大家所公认为最适当的手段是中庸。 我们不论什么人,从没有认环境为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最不固执。

——摘编自吕思勉《初中标准教本・本国史)》(1935年版)


结合中国史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也可自拟论题),得出结论。(要 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是中国“新史学”的创始人,1902年,他发起的“史界革命”,推动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化。梁启超的《新史学》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批评旧史学有“四弊”,即“知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由“四弊”而生出“二病”: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我”,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第二,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梁启超“新史学”论纲的一个突出的部分就是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史学是“发达”的,但他具体指出“中国之旧史”有“四蔽”: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梁启超《新史学》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

——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

——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0-11-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高新部)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材料三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学课本)

材料四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五   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戊戌政变记》

材料六   光绪帝颁布的诏书,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地方督抚,都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如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在6、7月间“谕令筹办之事,竟无一字复奏”。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的理由、主张,并简要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字数不得超过180字。
(2)根据材料四、五、六,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有为的主张及其特点和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2020-06-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兴盛颇早,授时颁历一直是历代君主的要务。例如,北宋确定了西夏的附属地位后,宋真宗将新历和冬服赐予西夏。在元政府的支持下,郭守敬吸取阿拉伯天文历法的优点,创立《授时历》。它所确定的地球公转时间比实际相差仅26秒。明朝建立后不久,政府对《授地历》进行了微改,并将其命名为《大统历》。清朝政府也将修改历法作为头等大事,传教士汤若望参与制定的《时宪历》很快被颁布实行。

——摘编自张培瑜等《中国古代历法》

材料二 民国建立之初,以新历(西历)为官方历法,行政机关、城市采用新历,乡村民间可依旧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中西(新旧)合历。1928年至1934年间,南京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废除旧历。政府查禁旧历书、颁行新历书,取消“二十四节气”;要求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等;废止旧历年节日,代之以新的纪念节日。此后,商家按新历确定结账日期、签订契据成为商界主流。但在推行新历对,政府遇到了许多的阻力,特别是禁过旧历年节的做法,遭到百姓的抵制。1934年后,政府不再干涉民众过旧历新年,也渐少提及“废除旧历”。

——摘编自左玉河《南京国民政府废除旧历运动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西合历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对19世纪中期创立的两个学说有过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对两个学说共性表述正确 的是
A.解释了自然界进化演变的机制B.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
C.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D.助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